晏婴,字仲,谥号为“平”,因此也称其为晏平仲。不过晏婴最为后人所熟知的称呼当然还是“晏子”,这也是世人对晏婴的尊称。要知道,能够冠以“某某子”的人,都表达了后人对此人的绝对尊崇,像“孔子”“老子”“庄子”之称,都体现了历代文人志士对他们崇高的敬意。
春秋时期,晏子出生于齐国的一户贵族家庭,其父晏弱为齐国的上大夫,以善于出使各国而著称于齐国朝廷之上。晏弱逝世后,晏子继任为齐国上大夫,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长达五十余年,对内辅佐劝谏齐王,对外坚决捍卫齐国的威严。也正是因此,晏子在不管是在齐国国内,还是的各个诸侯国之间,都享有极高的声望。
《史记·管晏列传》中,太史公司马迁对晏子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总结性描述,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高度概括晏子这位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晏子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与力行”的缘故,深受齐国君臣百姓的敬重。即使是晏子做了齐国的国相之后,自己一人独自吃饭的时候,从不吃两道肉食,他的妾也从不穿贵重的绸衣。
当晏子上朝的时候,国君与他说话时,他就知无不言、正言以对,不与他说话时,他就会一直端正其行为。当国家有道的时,他一定会顺从命令去做事;当国家无道时,他就会衡量命令,明哲保身。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晏子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都在诸侯之间享有极高的威望。
在《史记·管晏列传》这篇列传的结尾,司马迁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在太史公看来,假如晏子与其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话,就算是让太史公替晏子拿着鞭子赶马车,就是简简单单的作晏子的马车夫,太史公也是极为乐意的。此足以见太史公对晏子的仰慕之情啊!
就是这样一个让太史公敬佩仰慕之极的人,就这样一个名垂后世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自然而然会在史书典籍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关于其的奇闻趣事,更是有很多的流传至今。就让我们从这些晏子的奇闻趣事中,感受一下晏子这位名扬天下的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关于晏子的奇闻趣事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晏子使楚了,想必现在年轻一代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本身也是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但仅凭其自身的趣味性想要达到为年轻一代人尽皆知的程度,还是需要一定外力作用,一定契机。
毫无疑问,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具备了这个条件,当《晏子使楚》被选人各个版本小学语文课本后,借助着作为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课文这个契机,这个出自《晏子春秋》的趣事,真正意义上得以名扬天下。
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大致发生在春秋后期,也就是齐国齐景公(公元前547年~前490年)中后期。当时齐国的实力已经远远不如齐桓公称霸时期的齐国,虽然还是贵为大国,但实力已经不如邻国晋国。而齐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时不时的出现冲突。
于是齐国朝野上下把联盟的眼光投向了位于南方的楚国,希望与楚国重修于好,共同来对抗晋国,而此时的楚国还是比较强盛的,楚王(或为楚灵王)自然而然也比较傲气。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楚国,这才留下了晏子使楚的趣事。
在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的三段对答可谓是相当的精彩。楚国人在城墙上打了个洞让晏子进城,晏子对答到:“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进出,我今天是来出使楚国的,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结果楚国人只能让晏子从城门进城。
楚王问:“齐国难道没有人呢?竟然派你来作使臣。”晏子的回答大意是:齐国不光人口众多,人才也是多的不得了。但是一般只有出使贤主才派贤人,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就只能出使楚国了。
楚王问:“难道你们齐国人都这么爱偷窃吗?”晏子留下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千古名言,最终在楚王与晏子的三次过招都失败后,楚王感慨到与高手过招,只能自取其辱啊!
在左丘明所作的《左传·襄公》中,对于“晏子哭齐庄公”的故事有一段详细的记载。在了解“晏子哭齐庄公”的故事前,还是需要了解一下故事的发生背景。
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庄公前往重臣崔杼的家中正在探望装病的崔杼,结果被崔杼率领一班侍从直接把齐庄公杀死在自己的家中,随后崔杼与庆封等人拥立齐庄公的异母弟为齐王,即为后来的齐景公。
崔杼到底是何许人也?话说崔杼还是齐庄公得以继位的绝对功臣,要是没有崔杼的拥立,当时的公子光(齐庄公)只是个被父亲齐灵公废掉的太子,是不可能继承齐国国君之位的。结果,趁齐灵公病危之际,崔杼偷偷将公子光迎回,并且将其拥立为太子,由此,公子光才能成为后来的齐庄公。
齐庄公继位后,对于拥立自己继位的崔杼也是大为信任,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好。这样一来二去,齐庄公变成崔杼府上的常客,结果,中国历史上极为荒唐的事情出现了。齐庄公看上了崔杼的妻子棠姜,并且还经常与她私通;而对于崔杼,齐庄公也是一如既往的重用。
最终,在妻子棠姜与齐庄公数次私通后,忍无可忍的崔杼开始动杀心了。在齐庄公表面上来探望自己生病,实则与妻子棠姜私通之际,崔杼最终成功的将齐庄公杀死在自己府上。
在这位荒唐国君齐庄公被崔杼杀死后,跟随齐庄公的一众人等全部被崔杼杀戮殆尽。当齐庄公的尸首停放在崔杼府上时,基本上没有人敢来吊唁这位荒唐的国君,似乎也不值得大臣们来吊唁。
在这样的背景下,令很多人意想不到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晏子哭齐庄公”故事。
当朝中颇有名望的上大夫晏子和随从来到崔杼的府门前时,随从就问到:“您打算死吗?”晏子回答到:“国君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死呢?”随从问:“您打算逃亡吗?”晏子回答到:“我又没有犯罪,为什么要逃跑呢?”
随从又问到:“那么,我们回家吗?”晏子回答到:“国君都不在了,我们还能回哪里去呢?作为百姓的国君,难道就要凌驾于百姓之上吗?国君的职责是守卫社稷,作为国君的臣子,难道仅仅就是为了一点点俸禄吗?”
“臣子的职责是保卫国家,所以国君如果是为社稷而死,臣子们理应殉节而死;国君为了社稷而逃亡,臣子们理应跟着国君逃亡。如果国君是为了自己而死,不是他的私密匪友,谁会陪他一起死呢?谁会陪他一起逃亡呢?然而,我们将回什么地方呢?”
之后,崔杼府上的大门开了,晏子进入后,就趴在齐庄公的尸首上尽情的大哭,一直到哭没有声音后才站起来,三次踱地而离开崔杼府上。随后,有人就对崔杼说:“您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的回答却是:“他为百姓所敬仰,放了他反而可以得到民心。”
这个“晏子哭齐庄公”故事很有意思,尽管齐庄公是那样一个极为荒唐的国君,毕竟曾经是君臣关系,晏子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吊唁他,真可谓大丈夫,真性情。
晏子最开始入仕时,齐国的国君正是齐灵公,这位齐灵公就是后面齐庄公和齐景公的父亲。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中,开篇就讲述了一个关于“晏子献言齐灵公”的故事。
齐灵公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着宫里的女子都穿着男子的服饰,于是由于上行下效的跟风效应,齐国的都城的女子竟然争相都换上了男子的服饰。对于都城里出现了这种情况,令齐灵公也始料未及。
本来是由于齐灵公的特殊爱好,只是让宫里的女子穿着男子的衣服,没想到成为了整个齐国都城风尚,这点也超出的齐灵公的心里预期,似乎齐灵公也感觉到了这样不太好。
于是,他颁布禁止:“如果宫外的女子穿着男子的衣服,就要扯裂她们的衣服,并且割断她们的衣带。”禁令颁布后,一时间,齐国都城上上下下随处可见被扯裂了衣服、割断了衣带的女子,但这种女子穿男装的风气还是得不到改变。
当晏子来觐见齐灵公的时候,齐灵公就问晏子:“我又是下禁令,又是派遣官吏去阻止女子穿着男子的服饰,为什么被扯裂了衣服、割断了衣带的女子还是随处可见,为什么这种风气就是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到:“您让宫里的女子穿着男子的服饰,却要禁止宫外的女子穿着男子的服装。这就如同在门上挂着牛头,却在门口卖着马肉是一样的。您如果你能够禁止宫内的女子穿着男子的服饰,那样的话,宫外的女子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穿男子的服饰了。”
最终,齐灵公采纳了晏子的建议,下令禁止宫内的女子穿着男子的服饰,果然不出一个月,齐国的都城里就很难在看到穿着男子服饰的女子了。
当然,这种“上行下效、跟风模仿”的案例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是经常出现的。齐桓公曾经特别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是齐国的人都上行下效、跟风模仿的穿其紫色的衣服了,结果导致齐国紫色衣服的价格大涨了好几倍。结果管仲给齐桓公出了个主意,让齐桓公不再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对外宣布自己最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结果没过多久,齐国紫色衣服的价格就回到了正常水平。
像“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祸害中国女子长达数千年的缠足之风”等等,这类事件多多少少都与“上行下效、跟风模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参考资料:〖 《史记·管晏列传》、 《左传·襄公》、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