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电子产品在大众生活中的用途也越来越广。而作为其中一门关键技术的存储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从ROM、PROM到EPROM、EEPROM再到Flash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的时候,人们通常使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来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ROM内存放的内容只能读取而不能改写,是在ROM制造的时候,由工厂用特殊的手段烧录进去的。因此用户只能验证数据是否正确,却不能对它进行修改。如果发现数据有错,那么只能重新订做一块ROM。
由于其成本高、制作升级极为不便,1965年的时候人们发明了PROM(Programmable ROM,可编程ROM)。PROM刚从工厂生产出来的时候内部没有任何数据,用户可以通过专用的编程器,用高电压将数据写入。但是PROM只能被写入一次,因此如果出现了错误想要修改或升级数据,也只能重新更换新的PROM。
1971年,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编程 ROM)出现,解决了PROM只能写入一次的弊端。通过用强紫外线对EPROM的芯片进行照射,可以擦除其中的内容,从而实现可重复的编程。但是对EPROM进行擦除和编程操作需要用到专门的擦除器和编程器,操作不便。
1983年,人们又发明了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通过电子信号对内部的数据进行修改,从而彻底摆脱了擦除器和编程器的束缚。
1984年,东芝公司的员工Fujio Masuoka博士发明了快闪存储器,即Flash。1988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Flash芯片并将其投放市场,这块Flash容量为156K bit,后来被称为Nor Flash。Nor Flash由于自身的特性,非常适合取代老式的ROM。在当今的嵌入式领域,Nor Flash已取代ROM成为非常重要而常用的指令寄存器。
1989年,东芝又发明了Nand Flash,其不仅仅是被期望用作通常的ROM,更旨在替代传统的机械硬盘。得益于Nand Flash比机械硬盘有着更高的速度、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功耗、更强的物理容错性,这一目标如今正逐渐成为现实。
每天一句话,送给在IC、泛IC和投资圈奋斗的你我,让我们共勉——年少时,我们总是习惯喊'老爸老妈',可当他们两鬓斑白,却想重返小时候,牵妈妈的手,坐爸爸肩头。回家了,别总盯着手机,坐下来与父母谈谈心、帮父母做做家务,父母陪我们长大,让我们陪他们一起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