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山幽林静处成了人们最向往的仙界,身未动,心已远。
2019年7月,有幸随“河南思客采风团”走进卢氏采风,初识如诗如画的熊耳山。舟车倥偬,阡陌纵横,绕过山脚下的一湾碧水,那座绿树掩映、白云簇拥的山就是熊耳山了。
据《水经注》记载,卢氏境内的熊耳山“双峰竞秀,望若熊耳”,故而得名。熊耳山主峰海拔1569米,自古就是道教文化的圣地,相传祖师在熊耳山修道成仙。熊耳山有众多历史古迹,自唐宋至今香火历经千年而不衰。熊耳山是中原名山,更是一方百姓心中的灵山。
丽日晴空,秀美山川沐在骄阳里。拾阶而上,穿过一座风吹雨淋已略显斑驳的山门,就是一条上山的小路。路两侧乱石纵横、杂草丛生,五颜六色的野花无惧炙烤,兀自摇曳飘香,生机盎然。我们一行20多人兴高采烈地采摘着野花,徐徐走向大山深处。
茂林密树遮蔽了直射的阳光,悄然暗下来的山间,暑热也随之慢慢隐退。空气里带有些许潮湿的气息,与树木花草特有的芬芳交织在一起,荡涤肺腑,犹如餐风饮露。鸟儿的欢叫声从四周传来,有“喳喳喳”叫着的喜鹊,有“啾啾啾”呼朋引伴的画眉……柔柔的,拨动心扉。蝉儿的聒噪声也不那么刺耳了,给这山林增添了几丝静谧。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刻,四野清幽,心旷神怡。
熊耳山险、峻、独、奇,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千岩俱丽;大孤山、小孤山万峰奇伟。熊耳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位于暖温带南部,亦受北亚热带气候影响,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地貌,也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名贵花木就出自这灵山秀水。
一级一级青石砌成的台阶光滑而整齐,勾勒出的线条也如熊耳山一般厚重、深沉。一路向上,山路渐渐崎岖,目不敢旁观,弓着腰背努力攀登着,登到半程已是气喘吁吁、汗如雨下。欲速则不达,不如休憩片刻,看看眼前一路相伴的花花草草,看看目之所及那沉默的群山。其实,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
迂回曲折的山路上只有我们这一行人。当地的老向导告诉我们,熊耳山处于待开发状态,平日游人不太多,大多是进山采药的村民。逢初一、十五等日子,进山上香的香客们会多一些。大美熊耳山,藏在深闺人未识。山之名,总觉得有人迹才会有灵气吧,心里有点怜惜这山的寂寞了。
老向导一路给我们介绍着熊耳山的美景奇观,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熊耳山上有个冒云洞,自古以来就有“熊耳戴帽,长工睡觉”之说,看见有云彩从洞里飘出来的时候,就是天要阴、雨要下了。冒云洞是周边百姓的气象站,当地人观云识天气,有时候比天气预报都准。
“秋观云海”是熊耳山美景之一。秋季雨过天晴时分,自熊耳山主峰北望,群山起伏,万顷云层汇拢在峡谷之间,无边云浪排空而来,漫过一座座山岭。偶有几处峰尖在茫茫云海中若隐若现,如万马奔腾,直涌天边,蔚为壮观。
“熊耳积雪”的美景是身处盛夏的我无从想象的。冬日里,那漫山遍野炫目的雪白一定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气魄吧,这一点从“熊山不墨千秋画,白云积雪映仙境”这两句诗中可窥见一斑。
因为季节的原因,这些美景这次都无缘见到了,甚觉遗憾。不过,随之也释然了,人未远行,已约归期。我知道,我们还会再来的,再来看诗人笔下这座“冬山卧雪,夏泉微寒;春云清秀,秋林霜染。远眺则穷千里,登高摩肩星汉。莽野为长天着色,草色与山光共欢”的熊耳山。
老向导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去看那座神奇的独木桥。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之间横架着一根五六米长的独木桥,那座山崖连当地的采药人都望而却步,横在其上的独木桥却是千年不朽,堪称一绝。不过当地人发现了独木桥不朽的原因:每隔三年那木头就会更换一次。只是,这根木头是怎么架上去的?是谁架上去的?这成了千古之谜。我们猜测着,千峰竞秀的熊耳山里一定住着老神仙。心向往之。
眼前豁然开朗,石阶渐宽,不知不觉已登至山顶。临风远眺,风景如画。正如《清清卢氏》一书中描述的那样:“登熊耳山而望四周,远处层峦叠嶂,群山朝向熊耳主峰,呈万山朝拜之势。近处大小青龙壁环抱四周展翅欲飞,呈五龙捧圣之壮。北观洛河水,滔滔东流,不舍昼夜;南望老灌河,蜿蜒曲折,奔向丹江。”
熊耳峰顶,一座庙宇乍现眼前。筑庙宇于山巅,燃香火于峰前,名山大川大都如此。
立于山巅,放眼四望,山的远处还是山,起伏连绵。江山代代,人事更迭,而山却亘古不变。人在山前,渺如尘埃。心里怯怯地向同行的几位老师求证:我们这能算作“一览众山小”吗?人在山中,山在心里,或许,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答案,也可能早就不需要答案了。
初识熊耳山,痴醉于那山、那水,牧歌笛韵早已浸润于心。再多的文字也写不尽她的苍山和云海,再浓的笔墨也无以描述她的古朴与传奇。就此搁笔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来源:河南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