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同学聚会在当代社会中渐渐变了味,从最开始的回忆同窗情谊、感慨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到四处笼络人脉关系、相互炫耀自己最近混的有多好。
更有趣的是,那些喜欢参加同学聚会的人,往往混得一般,而那些几乎不去参加同学聚会的人,大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原因有两点∶
在与熟人交往中,我们很容易失了分寸。在你心中,也许和对方关系较好,但对方却并不这样认为。
在说话做事的时候,我们认为他们心里所想和我们一样、能理解和体谅我们。所以,我们十分容易忽略对方的与情感与感受。
很多地方考虑的不周到,容易让我们得罪他人,这就是社交分寸感很弱的体现。
懂得社交分寸感,有利于我们与他人好好相处。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要过多的炫耀,要恰如其分地体谅他人的感受。
在前段时间报道的一则新闻里,一位女士在同学聚会上,逢人便炫耀自己女儿的成绩十分优异,开始大家都点头夸赞几句,但是该女士并不知足。
此后每天,都在同学班级群中发自己女儿的成绩来炫耀。大家沉默不语,默默忍耐。
终于有一天,该女士女儿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她怀着炫耀的情绪将通知书发到群里,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复她。
而这个微信群里的群主,因为儿子今年高考落榜,心情本就不佳,一气之下把这位女士踢出了群聊。女士疑惑为何群里迟迟没有动静,转眼一看自己已经被踢出群聊了。
周国平先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有分寸感,分寸感是成熟与爱的标志,我们需要去遵守它。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越缺乏什么,他就越炫耀什么。确实,炫耀是一种极度自卑的表现。正因为很少得到,所以过多的夸大它的价值。
炫耀,是用于获得他人的认可,来获取价值感与存在感的一种途径。在同学聚会中,就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炫耀:炫耀自己财富与成就、炫耀工作与伴侣。
在这样浑浊的气氛下,大家就会潜移默化地暗自比较。也许在学生阶段,同学聚会还有几分温情。到了工作以后,同学聚会变多半变成了一个无意义的社交场合。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独立且充实,他们不需要用这些无意义的社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与其将时间花费在这些同学聚会上,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在建立有效关系中,通过自身的强大来给自己精神慰藉。
通常来讲,他们是自信且安全感十足的。他们的内心充实,这与他们从小所接受良好的教育、丰富的经历有关,他们有更开阔的眼界。
这种从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自信,与金钱、名牌皆无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给他人带来伤害。
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远胜于他人对自己评价。做真实的自己,对于他们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提出了去个体化的概念,当人们融入集体后,会将责任更多地归于集体,个体的责任感会极大的降低,更容易降低内心标准去从众,减少对自己行动的束缚,去做更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同时,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去个体化的根本特征是人类对自我觉察认知的减少,我们更容易在团体中,为了合群去做一些符合团体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并且倾向于和团体中的人行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传销组织就是如此。在这个团体里,一个人便可煽动整群人的情绪。随着越来越多人情绪的高涨,我们更容易被影响。
在最后,个人意识不敌群体意识,我们容易沉沦群体意识中,忽略个体意识。
所以,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很强,很少被舆论带着走。这样,他们也不会受群体意识的支配。
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同学聚会是戴着面具的社交,不仅浪费大量时间,也很难再从这些社交中去获得有意义的信息。
对于他们而言,这反而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这种无意义的社交还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