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铅山县15岁高一生胡鑫宇的遗体,竟然在距离他最后出现的位置、学校数十米外的森林被发现。
这一蹊跷的出处,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作为一个家长,对于胡鑫宇的遭遇,我更多的是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凉。
一个15岁的少年,本该意气风发,为何竟决然离校,离开了学校,却又以这样的方样出现!
是“自挂东南枝”,还是另有所因?
现在不得而知,也无须臆测,我只知道惨剧已然发生,生命也无法逆转。
我唯一担心的是,像胡鑫宇类似的事件还会再发生吗?
如何避免胡鑫宇事件不再发生,到了我们应该反思教育的时候了!
当然,我不是因为一个学生的离奇失踪和死亡而要否定现行的教育。
但是教育之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的确值得全社会反思。
在警方对胡鑫宇案情的通报中说:
胡鑫宇多科测试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下,曾告诉老师和同学学习吃力、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存在睡眠问题、休息不好,想回家。他曾多次在书本、笔记本上写下了失眠、失落、想回家等文字内容。
去年9月,胡鑫宇曾与母亲三次通话共43分钟,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十一前和同学聊天时,也曾讨论可以从睢园围墙一角翻越出校等。
胡鑫宇的家长和其他许多家长不能接受。
但是我完全相信这段事实,并且也确信,最终酿成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事实。
许多在初中优秀的学生,到了高中难以适应,心理产生逃避情绪,这在高中学校里非常普遍。
现在不给宣传高考成绩,但是高考结束之后,有几家学校不宣传呢?
不过宣传的手段加的诡异罢了!
生源萎缩,争夺生源,尤其是民办学校关乎学校存亡!
比如某省举行春季高考,变成了一些学校“去分母”的行为,千方百计逼迫成绩差的学生去参加。
某个学校有一个班级,全班58名学生,最后参加夏季高考的只有3人!
这个教师最后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
“去分母”是学校提升高考本科学率最后的后段;如何提高“分子”,则是在平时的“挤压榨”!
有些学校,为了提升高考竞争力,把高中三年的知识在高一就教完了;
为了赶进度,加班加点。
吃苦的是老师,受罪的是学生。
在高中学生的字典里是没有“星期天、节假日”这些词汇的!
学校本该是守法的神圣之地,可是他们以践踏“法定休息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学校把勤能补拙的古训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些学校,高三晚自习上到11:30!
有些学校,学校吃饭只有20分钟,(含上厕所)
有些学校,取消体育课,取消课间操
有些学校,一个月一次大考,一个星期一次小考
……
这些教育上的倒行逆施,不胜枚举。
有些家长说:学校的教育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
多少年前,我有一个同事,移民英国,她临走时说:
“我不是不爱国,只是希望孩子放学时可以背着书包,独自回来,我不用担心他过红绿灯,我不用为那些不胜其烦的考试!”
我们的教育正在背离教育宗旨,正在“异化”的道路越走越远!
一个学生在只学校只占几百,甚至几千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只是百分之百!
胡鑫宇已然成为时下一个热点事件,不甘寂寞的胡锡进说:
“如果说胡鑫宇就是在离学校不足百米的地方缢吊身亡,意味着之前的搜寻工作存在巨大漏洞,而这导致的巨大舆情和对当地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在工作层面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说缢吊现场不是第一案发地点,胡鑫宇的遗体是被有人移过去的,那就是刑事重案了。之前当地警方表示没有他杀的迹象,因此未予以刑事立案,也就说不通了。”
胡锡进关注的仅是胡鑫宇这个个性案件,却没有去深思胡鑫进死亡背后教育的问题!
《人民日报》旗下“人民网评”也发表评论文章,强调公众所疑惑的,就是相关部门所要回答的。文章指胡鑫宇事件不能造假,如果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发言无疑是正确的,如果一语成谶,那或许就是另一个惊悚的《狂飙》!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也称,这些疑问的解答,是“对一条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胡鑫宇的案件已不是一桩简单的人口失踪案,它更应当触发社会各界进行反思,像鲁迅一样呐喊:救救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