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宋辽双赢的澶州之战
五代时期,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为了谋取后唐皇位自立为王,不惜割让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北部,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给契丹人,以求得契丹的军事援助。后晋建国后,石敬瑭兑现承诺,契丹便开始了对燕云十六州的正式统治,久而久之,契丹入主中原的野心逐渐膨胀。
960年,北宋建国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一度确定了通过北伐收复燕云地区的进攻式战略思想。然而太宗时期多年对辽征战无果之后,便放弃主动北伐战略,转而实施全面防御的部署。
969年,辽国萧太后萧绰临朝摄政。她励精图治,实施各项改革,使得辽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辽国对于问鼎中原的呼声也愈发高涨。
986年至1003年间,辽军多次南下攻宋,攻占城池,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河北等地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倾全国兵力南下攻宋。辽军势如破竹,连败宋军于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县),进攻瀛洲(今河北省河间市),占领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一时间,三路大军直逼北宋重镇澶州(河南省濮阳市)。
此时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战与退的争论。宰相寇准据理相争,力请真宗御驾亲征,并提出著名的《论澶渊事宜》。真宗接纳寇准之议,亲率大军挥师增援澶州。
老将李继隆作为驾前东面排阵使亲率前军抵达澶州,借助澶州夹黄河分南北二城的地理优势,在城北构建军事工程加强防御,并派驻重兵严阵以待。
同年11月20日,宋真宗离开京师开封,赴澶州督战。当真宗大军还在驰援的道路上时,辽军采取“绕开坚固城镇,进攻虚弱地带”之策,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逼澶州。
11月22日,两军战况迎来转折。辽国大将萧挞凛在进攻中被北宋士兵以连弩射中,于当晚去世。痛失大将的辽军惊慌失措,军心动摇,败退而返。
11月26日,宋真宗抵达澶州,进驻北城。真宗的到来使宋军士气更加提升,宋军乘势再破辽军。
此时,辽军前进则受到宋军的阻遏,背后又有宋军的环伺,双方在澶州地界僵持不下,难分胜负。
面对此种情形,两国统治集团都萌生了和谈的想法。
辽萧太后和圣宗想体面地撤军,并借机攫取必要的经济利益。宋真宗既认识到御北边防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又缺乏与辽军决战和打持久战的信心,因此也希望抓住机会和谈。
12月,宋真宗派遣使臣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双方议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至此,澶州之战以双方签订澶渊之盟而宣告结束。
澶渊之盟的订立,使得宋辽两国维持了长达120年的和平关系,为黄河流域百姓创造了较为安宁稳定的和平时期。两个民族在后续百年的和平交往中,实现了文化互鉴、经济互通、协同发展、逐渐融合,让自唐末以来受战乱侵袭的黄河流域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后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邓婉颖
文案、责编丨郑浩伟(见习) 邓婉颖
美术设计丨杨桦 赵墨
校对丨王瑜
参考文献丨《辽国的战略进攻与澶渊之盟的订立——宋辽战争研究之三》《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北宋御辽战略的演变与“澶渊之盟”的产生及影响》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大河脉搏》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大河脉搏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