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中央选派一位干部,去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上海市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不久后,上海市委一些同志得到消息,中央将会派时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的汪道涵同志来上海。
这则消息很快在上海传播开来,有些人觉得当时正是我国建立对外贸易的关键时刻,中央不太可能把汪道涵这么重要的外经贸关键人物派到上海。
但另一些老同志觉得,汪道涵在解放之前,就有过主政地方,发展经济的大量实践经验,而党中央在关键时间节点把汪道涵派往上海这座大城市,无疑是非常英明准确的一项举措。
在众人议论声中,汪道涵在那一年如期来到上海担任市委书记。而他当时喊出的口号,便是要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快速把上海的经济搞上去,把上海的“魔都”名片打出去,让上海这座城市成为闪耀亚洲的东方明珠。
汪道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中对上海,乃至国家有过什么样的贡献?
汪道涵出生于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祖籍安徽嘉山县,他父亲汪雨相是一位清末秀才,同时也是最早一批革命有为青年。汪雨相曾跟随孙中山多年,并且也是同盟会里的革命元老。
汪道涵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十八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交通大学。但也许是父亲革命思潮的影响,汪道涵在大学校园里除了努力学习外,还极力地宣扬革命精神,及革命主义等等思想。最终被国民党反对派逮捕,投入大牢中。
汪道涵落难后,父亲动用各种关系,才把汪道涵从大牢里保释出狱。1933年,汪道涵出狱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随后从上海返回安徽老家,秘密地建立起党支部,发展党员,开展地下革命斗争。
1937年,汪道涵曾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考入了光华大学,但抗战全面爆发后,汪道涵选择放弃学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加入新四军,并投入部队后勤保障工作中。当时汪道涵虽然年轻,但革命信念非常坚定,面对艰苦的抗战环境,他坚决不退缩,跟随部队辗转多地作战。
1940年,汪道涵重新跟随新四军,回到老家安徽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当时他的故乡嘉山县,因为国民党周姓县长革命信念不坚定,把县城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汪道涵听闻这个消息后,主动跟部队领导申请,独自一人去往嘉山县。他本打算给那位周姓县长做做思想工作,团结起来一起抗战。
结果那位周姓国民党县长,铁了心要投靠汪伪政权,并且在逃跑时,还把汪道涵用绳子结结实实捆了起来,关到了一处偏僻的柴房里,打算饿死汪道涵。好在新四军队伍及时赶到,解救了汪道涵。
经历此事后,汪道涵内心里深刻认识到,一位好的地方官,不仅能够造福一方百姓,而且对于整个革命也至关重要。于是他主动请缨,成为了嘉山县的县长。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从革命队伍领导,转型成为革命根据地地方官。
汪道涵知识渊博,能力出众,再加上辛苦的工作,随后一段时间里,嘉山县的经济,以及百姓们的抗战热情焕然一新。而他在这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治理地方,发展经济等能力,同时也还受到了党中央的表彰。
在那个艰苦的抗战时代,汪道涵逐渐成长为革命队伍里稀缺的“治理地方”型人才。1945年时,汪道涵受到党中央提拔重用,被委任为苏皖边区财政厅副厅长,建设部主任,华东军区军工部部长,主任,安徽省财办主任等重要职务。
1949年时,汪道涵被任命为浙江省财办副主任,省财政厅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长等职务。而那时候,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积贫积弱的地方政府,大力去发展经济。
汪道涵十八岁就加入了共产党,在多年的炮火革命历练中,他逐步成长为共和国最早一批“懂经济建设”的官员,同时,也是国家当时很稀缺的经济型人才。
二,打响“魔都”名片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尤其是工业和经济,对于新生的共和国生存下去,显得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形下,党中央组织部,开始在干部队伍中,筛选那些懂经济,善于搞建设的干部,并密集调往中央工作。
1952年时,汪道涵被调到中央工作,并担任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持日常工作。同时,他还兼任了新组建的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那些年,汪道涵一手搞机械建设,一手抓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他日常工作非常忙碌,但看着蒸蒸日上的新中国发展,汪道涵内心里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在机械和经济领域工作十多年后,国家迎来了一次动荡。在那个特殊时期,汪道涵也遭受到了迫害。但他内心里对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且也坚信伟大的共产党,一定会带领国家走向光明。
1978年,在党的领导下,国家走上正轨,并且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当国家再一次站在时代发展十字路口时,曾在特殊年代遭到迫害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干部,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继续与国家同行,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奉献最后的力量。而这其中就包括汪道涵。
那一年,年过六旬的汪道涵,主动给中央写信,希望出来继续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而工作。当时党中央领导人看到汪道涵的来信后,非常激动,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像汪道涵这样党的信念坚定,且有丰富发展经济经验的干部,简直就是国家的财富。
于是在1978年时,63岁的汪道涵,被委任为国家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新的历史时期,汪道涵再一次肩负起巨大的国家使命,而他的工作,对于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而开放沿海城市,划定改革特区城市。对于整个改革开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改革开放的主要特区城市都集中在南方沿海,而曾经从民国时期起,就是中国重要对外大都市的上海,却在那一时期,改革开放步伐显得有点缓慢。
党中央主要到了这一点,上海不论是城市体量,还是地理位置,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很重要。因此,党中央经过深入研究后,决定派一位“改革大将”去上海担任书记,全盘负责推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汪道涵成为了合适的人选。经过跟中央领导谈话后,汪道涵对去上海担任市委书记充满信心。同时也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会用最大限度地努力工作,把上海的经济搞上去。
1980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任命,汪道涵从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长的位置上,被调往上海担任市委书记。汪道涵到任上海后,对这座城市各项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喊出了口号,一定要把上海这座“魔都”的名片打出去,并且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东方明珠,振作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窗口。
经过汪道涵七年的辛苦努力,改革开放之初步伐比较缓慢的上海,用大踏步前景的方式迎头赶上了南方经济特区。1987年,汪道涵卸任上海市委书记,虽然从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为国操劳的心,却没有停止,他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
1991年,德高望重的汪道涵,被推选为新成立的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他把余生最后的精力,献给了推动两岸和平往来这份工作上。
2005年12月24日清晨,为国操劳一生的汪道涵走到了生命尽头,于上海病逝,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