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湖景区
2017年被评为为国家5A级景区
景区位于中哈边境新疆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境内,四面环沙,核心景区白沙湖有“沙漠圣泉”之称,该湖地处沙漠,但湖水却不因季节变迁而增多或减少。
地理位置
中哈边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
这里是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见证地方。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融入了兵团人的血液和汗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位于祖国西北边陲、距离哈巴河县城78km。阿尔泰山西南端的中哈国境线、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出境口处。西北以阿拉克别克河为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全团总面积为907.9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86公里,属于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地处祖国版图最西北,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正如当地的人们传唱着一句民谣一样“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既表达了185团人对屯垦戍边光荣使命的万丈豪情,也反映了185团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有天籁之音,边境驼铃之城的鸣沙山。鸣沙山长18km,平均高235米,细密的白沙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奏响一曲,雄浑的交响曲十分壮观,鸣沙山是一座会唱歌的山,会奏乐的山。
红叶林学名为欧洲山杨
概述
185团组建于1962年。那一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在敌对势力的煽动下,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大批哈萨克牧民逃往苏联。为了阻止事态发展,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紧急命令,刚刚成立起来的农十师临危受命,从各团场抽调各路人马组建了185和186团。处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往西北78km处的边境一线布防护边,执行代垦,代牧,代管,三代任务。一边生产一边守护祖国西大门,给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故事
1-抗洪守土纪念碑。1988年,阿拉克别克界河,由于春季大量的冰雪融化,洪水冲击暴涨,冲垮了中方一侧的龙口,向地势低洼的185团境内奔涌而来,形成了一条新河道,把好几个连队圈成了孤岛。如果滔滔洪水不能重回界河故道,就意味着这几个连队将自然并入苏联境内。
在大量房屋被冲垮的危难时刻,185团战士想的不是自身和财产的安危,而是我们的国土一寸也不能丢失!全团上千人奋不顾身,大量农用车开进河中,他们用胸膛阻拦汹涌的洪水,用生命捍卫神圣的国土!这次堵坝,共牺牲3名军垦战士,奋战了八天八夜。防洪大坝胜利合龙,阿拉克别克河乖乖地回到了故道。
2-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坐落在185团十连以北,距离团部十余公里。为绝后患,1988年185团在桑德克龙口设立了一个民兵哨所——当地人称之为桑德克民兵前哨。在这个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的地方,常年驻守着民兵夫妻,马军武,张正美夫妇,那里气候严寒,又是著名的蚊区,冬天白毛大雪能盖住房门;入夏铺天盖地的蚊虫叮死过树上的乌鸦,咬死过马军武家养的狗。
20多年来,他们风雨无阻地在二十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从事巡边、守水、护林任务,走了29万多公里路,穿破了400多双胶鞋,创造了20多年未发生一起违犯边防政策和涉外事件的记录,他们的哨所被称为西北边陲“桑德克民兵夫妻哨所”、“西北民兵第一哨所”
这里是路的尽头,却又是故事的起点
3-升国旗唱国歌,对每个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大多是在正式场合集体进行。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庄稼人,15年如一日,每天日出而作时,在庄稼地头举行升国旗仪式。这个人就是沈桂寿,一个载入185团团志的名字。
主要景点
185团景区主要有,眼睛山、白桦林、白沙湖、红叶林、鸣沙山、额尔齐斯河出境口、西北边境第一连、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抗洪守土纪念碑、沈桂寿升国旗旧址、喀拉苏干沟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
站在“西北之北”地图板块纪念处,我们与哈萨克斯坦边境镇遥河而望。在“西北之北”纪念牌上,写着四句话,我想和大家共同分享:这里是沿正西北方向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这里是新中国三代垦荒戍边者生息了半个世纪的家;在这里,每一杯黄沙都有故事;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懂得坚守。
请和我一起走进白沙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