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沁”又名“血古”,亦名“朱砂沁”,笼统来说,只要是出土古玉上带有红色或者接近红色的沁斑皆可称之。
清人刘大同著《古玉辨》对古玉名称有详细描述:“玉之未入土者,名曰传世古,又名自来旧;入土者名曰土古,殉葬之玉,因其含殓,名曰琀玉。红如血者,曰血古;微红曰尸古;水银沁者,曰黑漆古;受地火者,纯白曰鸡骨白,微黄曰象牙白,微青曰鱼古青。重出土者,曰重出土;伪造者曰老提油,又曰油炸侩;改造者,曰旧玉;改造后雕者,曰古玉后雕。”
关于“血沁”的形成说法不一,其中以氧化铁形成“血沁”的说法为最。但仔细推敲,千年以上未被盗扰的古墓墓室,多是隔绝空气,甚至墓室在打开接触空气后,古墓内的一些文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氧化分解。这点可以在国内众多的考古纪录片上看到,当考古人员在提取墓葬中的文物时,不停的用水壶向文物上喷水,一是为了保持文物湿度,二是为了隔绝空气。那么由此可证墓葬中所出古玉的“血沁”是由于接触氧化铁致色的成因是不成立的。
其实所谓氧化铁致色的说法是来自于和田玉籽料皮色,而且不光是氧化铁,还有锰,都可以是和田玉产生红色或类红色的皮色,但前提是要有水流的冲刷和浸泡,而且时间长度要在千年、万年之久。这就是为什么带有皮色的和田玉籽料多是在河床上发现,而和田戈壁玉料的颜色多没有籽料皮色鲜艳、多彩的原因。
那么“血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比较全面的、科学的、权威的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血沁”不是由朱砂致色形成的,因为朱砂不溶于水,虽然称之为“朱砂沁”,但其形成跟朱砂没有半点关系。这点可以观察馆藏的“涂朱”古玉,朱砂与玉器表面紧紧粘附在一起经历千年之久,但却未有一点颜色沁入到玉质之中。
下面来观察馆藏古玉“血沁”,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各个时期古玉“血沁”的相通之处加以记忆,用以在他日购买古玉时作为鉴别古玉“血沁”条件。
故宫藏商代青玉黼佩
刃部及边棱处可以清晰看到沁色的层次过渡,玉器表面无大量颜色堆积,且未见突兀。
故宫藏西周玉方勒
沁色层次明显,过渡自然,伴有钙化现象,但经盘摩已现油润光泽,此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古玉“盘熟了”。
故宫藏春秋时期白玉云纹扁方勒
此处玉色、沁色、水浸特征极为明显,昨天晚上在直播时我已详细讲解,由于受篇幅所限,此处就不再赘述。
玉双夔龙纹佩 战国中期 长8.6厘米 宽4厘米 厚0.3厘米 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1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白色泛黄,偶有褐色斑痕,半透明,有光泽。质地温润,雕琢颇精。扁平体,扇面形。主纹由连体的双夔龙和牛首纹构成。双夔龙相背连尾,躯体蜷曲。夔龙首分别向左右回卷,然后向上昂扬,并以其喙与躯体连接。夔龙冠修长,向外斜伸。夔龙爪拳曲,并与夔龙冠连接。牛首位于凤身下方,以嘴衔夔龙身,面部琢细密的网纹,双角自头顶分向左右,角尖向下弯曲。夔龙爪和牛首的双目皆镂空,可供穿系。玉人以隐起的技法使玉佩表面具有浅浮雕感,并以阴线雕出曲线纹、勾云纹和细小的小方格纹装饰夔龙的颈侧和牛首的脸面,使此器显得分外华丽。
仔细观察这件白玉夔龙佩的沁色侵入状态,可以明显看到沁色的形成是从两侧边缘至中部。试想一下,如果这件玉佩未曾被发掘,墓室环境也未破坏,那么假以时日,这件夔龙佩就看不到原有的玉质的白色了。
故宫藏白玉蟠螭形佩
沁色形成的主要推手是时间,其次才是环境。环境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环境则不可能改变时间。鉴别古玉沁色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分辨形成沁色的时间是否被人为干预或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