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与大连隔海相望,可以说想要进入渤海就必须经过烟台。从光绪帝即位起,烟台在归岱山、通伸岗上就设立了东、西炮台。
随着岁月的流失,东、西炮台老了、旧了,但是其背后的历史却愈久弥新。
1891年4月,李鸿章奏请光绪帝在烟台的归岱山上修建炮台以防洋人从渤海入侵。但此时的李鸿章还不知道,10年后的《辛丑条约》让自己保家卫国的理想终成泡影。
归岱山属于黑夼山山脉,在入海口处形成了一座三面环海的小山。为什么要把东炮台设在归岱山上呢?从地理位置上看、归岱山、芝罘岛、崆峒岛形成三角样式,三处之间可以相互照应,形成天然的防御门户。
“雄风海表”还是“表海风雄”?有人说是倡导汉字横排第一人马建忠所写的“雄风海表”,还有人说是金沟寨人曲凤翼所写的“表海风雄”。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中华扬威”之意,足以见得清末洋务派想要守护封建朝廷的决心。
东炮台主要分为地上跟地下两个部分,地下墙体大约有2米厚,由黄岛巨石砌成,设计成四面相通的样式:坚固、稳定,让人不得不赞叹老祖宗的智慧。
炮台清一色采用当时德国最先进的克虏伯大炮,可以360°旋转辐射周围5.4海里的范围。武装烟台当地海防装备的同时,也极大的震慑沿海倭寇。
西炮台虽然没有东炮台“出名”,但是却拥有比东炮台更深厚的历史。炮台建于1876年(光绪二年),因为与东炮台相对所以烟台本地人更习惯称其为西炮台。
登上西炮台才有种烟台尽收眼底的快感,西望八角,北眺芝罘岛,东观烟台山、养马岛。清晨整个海城烟雾朦胧,让人顿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城门上“东藩”有京津门户之意,穿过大门,七千多平方米的练武场豁然开朗,可以想象有多少海防将士在这片练武场上苦练杀敌本领。
跑马场是贯穿整个西炮台,长长的走廊连接了8处炮台,依山而建,由凹凸不平的巨石铺成,整齐凹陷的外墙让你对那段历史想入非非,静静的聆听仿佛能从山上的松柏间听到马蹄飞奔的回响。
据说,西炮台从来没有发过一枚炮弹,山上只剩2座炮台,孤零零的守望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很难让人再记起当年的雄风、当年的威武、当年的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