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区有个好听的镇名:长春。长春除了名字好听之外,还有如下三个特点:
1、它是最年轻的镇名,才半个世纪余,1956年益阳县拆区并乡时命名;
2、它是自高级农业社、大跃进和文革以来益阳县改地名上百个之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地名;
3、地名不但年轻、一直未改、而且还不断升级;1956年叫长春乡,1961年叫长春区,1985年叫长春镇,2005年12月29日再经资阳行政区划调整由原过鹿坪、长春、香铺仑三个乡镇合并为一个更大的新镇,还是叫长春镇。
长春镇能有如此的特点和来势,就不能不考阅它的来历和往事:
益阳县志载:宋初,全县为8乡。熙宁六年,“资阳乡”被析置为安化县后,全县为7乡,即:武潭、欣亮、临湘、政阳、桂华、千石、永乐。乡以下辖都。全县43都,都以下辖保。全县97保。
以上这段简介,可能有许多人看不懂,这不要紧,但有一个大概念我们则需要弄清楚,即宋朝年代的益阳县,不仅包括整个桃江县全部,而且包括了大半个宁乡县和涟源县,其范围比今天的益阳市还要大,而这仅剩的7个乡中最后的一个乡:永乐,其中心位置就是就是今天的长春镇。
而“永乐乡”,则可说是今天的资阳区了,并且还西跨资江辖今天桃江的花果山。也就是说,长期以来,益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一直在“永乐乡”。因此,永乐乡一直是益阳县城的城址位置所在。
当然,今天的长春镇并不就是宋朝的“永乐乡”,只是“永乐乡”的中心位置罢了。
具体讲,今天的长春乡范围还只是宋朝“粑粑铺都”的一部分,它的核心位置和主要范围叫“瓦窑保”,当地一直俗称“瓦窑湾”,乃是从事整个永乐乡和县城烧瓦和瓦器的一个地方,由于有手工业作坊生产并供应县城。
因此,在北宋时期就是益阳最富裕的地段之一,今天我们还在引用的一些地名:花果山、杨林坳、李昌港、和新桥河(宋时叫梅树湾),就是北宋繁华时期所兴起的一些大户村庄名,资江边上出现这一系列有特色的林木山庄,自然和当时不发达的水运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但这十多里的顺水而下也是可以引发一个乡村富裕的,何况北宋年间的国家政策和人文环境都比较温和。
可是,进入南宋以后,这里的繁华景象开始衰败下来,原因一是国家遭到北方外民族的入侵,二是本地洞庭湖地区“杨幺起义”,整个永乐乡都划为杨幺大圣楚政权的范围。
我们知道,动乱年代是无人搞基本建设的,没人起屋建房,瓦窑湾也就处于停产的状态,再加上农民起义对大户和富人冲击的性质,因此,兴起百余年的瓦窑保繁华,也就随着朝代的更替成为浮云炊烟,又回到了从前自然农业生态的情景,与益阳其它地方没什么区别。
以后是元朝、明朝,又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平静,瓦窑湾还是那个有名无实的乡村。但到了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以后,益阳又出现了农业经济复苏的景象,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瓦窑村,这个沉睡了几百年的手工业作坊之地,在整个国家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下,也像冬眠的昆虫一样出土崛起,传统的做瓦手工业不仅得到了充分的舒展。
而且,还开始向厨具方面发展,如溪炉子(煮火锅烧木炭的炉子)、溪水壶、瓦钵、蒸钵等,依据这种手工业比重的现象,嘉庆二十一年(1816),益阳县人口统计达到25.6万人,瓦窑村也因此被纳入“在城里”,即现在的市区,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六编的《益阳县志》里,瓦窑村被正式命名为“在城里”(其范围就是2005年前的长春镇),它正式成为了益阳的城区。
当然,成为城区后的“瓦窑村”其烧制瓦器的手工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展现,其烧制的瓦器(主要是厨具)不仅供应了全县的需求,而且还销往周边的县镇,尤其是道光年汉口开埠后,那时下游武汉人已开始烧煤球,煤炉子又成了瓦窑村研制和开发的主要产品,这些用窑柴烧制的黑褐色煤球炉,道光年后经常出现在资江河面的木排上,老瓦窑村的窑工们早些年曾流传一句顺口溜;“益阳木牌下汉口,十排就有一排炉”。
但这种瓦器发展的势头本身就受到其属性的制约,所谓“砖瓦不出百,木石不出千,铜铁方可行千万”,就是指这些产品受成本制约的范围,益阳的煤球炉运到了汉口,主要是新产品抢先市场的原因,但好在益阳在清末也形成了城里人烧煤的习惯,因此,瓦窑村的黑褐色煤球炉在益阳城内曾一度占领过多半个世纪的市场份额。
进入民国后,国内局势动荡,但经济却显得活跃,关键是此时中国已经被带到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圈子,一次世界大战对国内某些成熟经济市场产生了刺激,故经济并不疲软,已属“在城里”的瓦窑湾,自然也就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生意更加红火。
民国二十七年(1938),全民抗战第一年,湖南省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益阳县成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从这点上我们可看出益阳在湖南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也正因为如此,益阳县在全民抗战之前就作好了全民抗战的结构调整,撤区设乡。
“在城里”于1936年6月被正式定名为“新乐乡”,似乎想恢复到了800多年前的老名称,但因淤积的牌口、烂泥糊因治理已于民国初年使用了“永乐乡”之名,故只能叫“新乐乡”。
当然,之所以叫“新乐乡”,是因为这里确实有“新乐”的原因,这里除从历史上是中国长江以西东西驿道大动脉以外,抗战之前这里的“粑粑铺”接受了一项国民政府的秘密军事任务,那就是为西南后方军事基地加工干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转为专门为芷江飞机场的美军飞行员加工压缩饼干,由于涉及到国家军事重要机密,此加工作坊极为隐秘,连当地政府都不允许知道。
这也是因“新乐乡”有众多瓦器作坊可作掩护的缘故,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益阳的行政专员谢声溢曾把这套设备转运到了零陵冷水滩。
也就是说,新乐乡从历史上就一直有两套成熟的加工技术和产品:瓦窑湾和粑粑铺。加工瓦器和军事干粮,粑粑铺便是因此而得名。一个农业乡镇,长期以来有两套成熟的手工业加工技术,如何不富裕、又如何不新乐?
新乐——长春,从字面上来看,这是地名的更改,但如果从内容分析,其实是两个名称的互相诠释;新、永,因为新乐,才会长春,而由于长春,自然会新乐!
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难怪“长春”的地名一直不改还不断做大!
作者/老汉 更多“益阳的故事”,请手机搜索公号“我家住在资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