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
青田石门洞摩崖碑刻题咏多、年代跨度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田石门洞景区峰峦叠翠、飞瀑高悬、溪水清沏、林木葱郁,且历史悠久,古迹纷呈,传说众多,文化内涵丰厚。自从公元423年,时任永嘉太守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寻幽探胜,首游石门洞后,历代文人墨客、文官武将慕名纷至沓来。其中李白、王安石、汤显祖、阮元、袁枚、郭沫若等赞颂石门洞并留下珍贵诗文,形成摩崖碑刻117处、正、篆、隶、行、草各体书法佳作纷呈,使石门洞成为摩崖碑刻题咏多、年代跨度长,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眼前这座“石门山庄”,原名“亦桃源”。1935年时任县长郑迈为方便陈诚先生回乡探亲在此休憩而建。1937年3月陈诚先生曾回乡一次,游石门洞时曾来此察看,,也因郑迈破费建房训斥他。现辟作历代名人题咏石门洞的展示场所,也省略了我们寻访名人碑刻之苦。
谢灵运(385—433),是我国南北朝著名的大诗人。《宋书·谢灵运传》云: “出为永嘉太守 , 郡有名山 , 灵运素所好 , 出守既不得志 , 遂肆意游遨 , 遍历诸县 , 动逾旬期 , 民间所讼 , 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 , 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称疾去职。”宋景平元年(423),
谢灵运首游石门洞,留下了《石门新营》《石门最高顶》《夜宿石门岩上》诗三首。
崇仰谢公,酷爱山水的诗仙李白,特来游石门,留下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过石门洞》“何年霹震惊,云散苍崖裂。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
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受当地县令之托写了一篇《石门亭记》,文中先交待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缘起。然后,通过一系列排比设问句式:揣度建亭者的本意,阐明作者所主张的“仁”字。通过逐一分析推理论述,每一点都归之为“仁”字,最终归纳为建亭之本意在于将“仁”政,以“德”出之,放在教化民众之中。说理非常透彻,行文游刃有余,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北宋的沈括是科学家、政治家,他存世最有名的是写了一本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沈括是经王安石推荐,由宋神宗指派到两浙察访农田水利,任察访使。他几度游览石门洞,仅留下一处题壁:“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这一行题壁里最重要的是明确刻印上自己的身份。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二度游石门,留下“忆石门”诗作二篇,一首是感叹“二十余年别石门,燈前感旧欲销魂。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另一首是“爱酒黄冠鬓如雪,石门邂逅一樽同,悬知久作此山土,愁对画图秋雨中。”字里行间都是感叹壮志未酬的失落。
明朝的李谦是著名学者,也在石门洞留下诗篇,其诗文最为朴实,赞石门风光为 “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隐,幽可适,芳可采,奇可咏”。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明万历二十一年曾经在浙江遂昌担任知县,任职五年后辞官回家。在遂昌任职期间几次经过游历石门洞,留下《石门泉》诗句:“春虚寒雨石门泉,远似虹蜺近若烟。独洗苍苔注云壑,悬飞白鹤绕青田。”
曾任湖广、两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江浙巡抚的阮元题刻,阮元曾三次游玩石门洞,并留下了三处摩崖题刻。还有清朝闲逸才子袁枚曾作有《浙西三瀑记》,其中对石门洞瀑布作了生动的描绘:“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宽亩余,深百丈,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如孝钟鼓千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近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在古稀之年还不远万里来此一游,并写下了动人的诗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
“石门山庄”里只收录了各朝代有代表性的名人诗作,景区里现存题咏诗篇1000多首,还有众多的摩崖碑刻需要游人去找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