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年仅27岁的他就成了厂长,带领团队把一个“街角旮旯的小厂”,发展成为全国生活用纸的行业巨头;在亮眼的成绩簿上,他没有沾沾自喜,坚持做行业的“长跑冠军”,完成一个目标后立即冲击下一个目标;事业有成后,他热心公益,成立慈善基金会,不忘回馈社会……他就是李朝旺,市政协常委,香港五邑总会名誉会长、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达”)董事会主席。
“科技引领” 创新不息
1985年,新会区三家小厂以新会日用品厂为主体进行合并,27岁的李朝旺成为新工厂的厂长。此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李朝旺带领团队培育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生活用纸品牌——“维达”。
回顾维达30多年的成长道路,李朝旺一直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企业创建初期,维达第一个打破了以生产带动的传统模式,首先从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入手,开创了当代中国生活用纸发展的新模式。进入快速发展期,维达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无论是在数字化管理、投资效率、运行成本,还是在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等方面,都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近期,维达又在节能降耗、成品自动化存储、配送自动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引领行业的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维达尤其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我们把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使命,这就需要提前预判市场需求,深刻洞察消费者心态,这也意味着科技研发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做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储备。”李朝旺始终把研发与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引领”,创新不息。为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在竞争激烈及充满挑战的环境下,维达精准捕捉增长的机会,不断开创出诸如超韧系列、湿厕纸、可水洗厨房纸巾等新产品……2016年,依托全球资源,维达建立了业内首个为生活用纸、女性护理、成人失禁护理和婴儿护理赋能的研发和创新中心,开始着力深耕个人护理市场。
正是由于上述系列举措,从2020年到2021年,维达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和考验,总体营收呈现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2021年维达实现收益186.76亿港元,同比增长13.1%。
“港澳融合” 赋能发展
扎根江门,面向全球,维达快速成长为一家国际化公司。
香港是维达走上国际化的重要一站。1991年,维达成功进军香港市场,成为当时少数成立香港分公司的内地民营企业。“可以说,香港市场对起源于江门的维达来说,具有孵化器的作用。”谈及江港之间联系,李朝旺深有感触。
在李朝旺看来,香港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香港市场成熟度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可以把香港作为试点,测试市场反应和消费者喜好,包括新产品测试和高瑞产品的市场反应等。李朝旺更看重的是,香港是连通世界市场的桥梁,依靠这一桥梁,维达产品远销至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日本,以及部分非洲国家。
2007年,维达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后,快速适应国际化市场的运作规则,展现了善于变革的风范,不但成为香港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生活用纸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也越发稳健。
“港澳融合”工程的深入推进,让不少企业从中受益。李朝旺认为,江门双碳实验室是江港科创合作的典范之作。“江门双碳实验室可以与造纸企业开展合作,发挥各自资源和力量优势,一起攻关行业瓶颈,包括造纸行业的热能回收技术及相关设备研制、造纸机能耗利用的智能控制,以及在AI算法层面的创新等。”李朝旺对江门双碳实验室充满期待。
“无论是我本人还是企业,对香港一直有很深的感情。”李朝旺表示,“‘港澳融合’工程提出了系列的工作举措,对江港两地企业来说是很大的利好。相信在越来越多政策的支持下,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会因为江港两地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互通而获益良多。”
积极履职 建言献策
身为香港五邑总会名誉会长,李朝旺积极参与香港社团活动,为江港慈善公益事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李朝旺牵头成立了维达慈善基金会,“救心行动”慈善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维达迅速向湖北、浙江、上海等地捐赠多批杀菌湿巾、成人纸尿裤等产品。旗下的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火线投身全国口罩生产“大军”,不到一个月,让口罩生产车间从无到有、从图纸走向了现实。今年2月,香港受到疫情突袭,维达第一时间捐资赠物。
今年,李朝旺连任市政协委员,成为连任四届的老委员。此前,围绕如何构建江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江门经济高质量发展,他提交提案10余件。“各级各部门对委员的建言献策反应很快,对我们关心的问题及时给予回应,这大大提升了我们履职的积极性。”李朝旺说。
李朝旺表示,江门是一座有活力的城市,发展潜力巨大。自己作为一名企业家,更应坚定发展的信心,乘势而为,坚持做行业的“长跑冠军”,引领行业发展,推动传统造纸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市政协香港委员,将会秉承初心,展现责任担当,继续聚焦人才引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积极建诤言献良策,尤其要发挥香港五邑总会平台作用,深化江港经济、文化、科创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宣传推介江门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香港青年回家乡发展,为“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走深走实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来源:江门日报社记者 赵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