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可谓妇孺皆知,无数人小时候曾被教导要学习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将来才能够成就大业。然而其不知韩信最终的凄惨结局,也正与这胯下之辱有关。
韩信是一位布衣将军,在成为百战百胜的兵仙以前,韩信的日子过得十分窘迫。青年韩信性格放纵,不拘礼节,心中一腔热血,本以为自己可以得到上面的赏识,可是地方官员屡次将推举为官的名额给予他人。一直到二十多岁,韩信仍没有任何建树,既无官职,又无谋生之道,整日里游手好闲,说好听点叫游侠,说难听的就是啃老族兼混混。
韩信这样的人在乡里的名声可想而知,乡邻们都不待见他,见到他总要奚落几句。韩信的母亲在世时,尚且能有人供他吃喝,母亲一死,韩信就成了孤家寡人,家里边穷得叮当响的他连母亲下葬的钱都拿不出来。
南昌的亭长却觉得韩信并非凡夫俗子,将来能成大事,所以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做客。韩信没有经济来源,逮着亭长的羊毛就使劲薅,一饿了就来他家蹭饭。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亭长不嫌烦,亭长的妻子都受不了了。为了让韩信自己离开,亭长的妻子就早上做饭,等韩信中午来的时候只能吃一个闭门羹。
亭长这里蹭不到饭了,韩信就继续游荡,实在没辙就跑到河边钓鱼。可钓鱼总归不是一件正经的工作,能钓到还好,钓不到就只能饿着肚子。一位在河边漂洗衣服的老大娘看到这个年轻人天天饥肠辘辘,就拿饭来给他吃。
韩信十分感动,对老大娘说我将来一定会报答你。老大娘气不打一处来,生气地对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
七尺男儿,四肢健全却不能养活自己,老大娘略带犀利但又带有关切的话语触动了韩信,但真正让他下决心将来一定混出个人样的,恐怕还是胯下之辱。
韩信没有工作,但平日里总喜欢佩戴刀剑,充当游侠,招摇过市,淮阴的一个年轻屠户对韩信的这副做派十分不满,一直想找他茬。有一天两人正好迎面撞上,屠户对韩信讥讽道“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韩信不想招惹屠户,屠户却不打算放过他,“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想活命,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众目睽睽之下被这样羞辱,韩信心中愤怒可想而知,但韩信不愿意做亡命徒,他抬头看了一眼屠户,就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在这一刻,韩信的尊严被践踏的一文不值。
这件事对于韩信的内心影响有多大无从知晓,因为他本人很少谈及,成为兵仙后,其他人自然也不敢在他面前问。然而,从韩信衣锦还乡后专门找到屠户来看,胯下之辱这件事在他的心中还是很重的。
只是,韩信选择了释然和原谅。已经是大王的他只要一声令下,屠户全家都活不了,可韩信没有这样做。他一句羞辱的话都没有对屠户讲,只是和他聊了聊家乡的事情,并出人意料地提拔他为中尉,让他在家乡为自己招募勇士。
韩信宽广的胸怀让他和屠户的故事成为一桩美谈,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有一个人,却因此对韩信十分忌惮,他就是刘邦。
刘邦的起点与当年施舍过韩信的南昌亭长一样,放眼天下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能够成为开创汉帝国的皇帝,刘邦靠的不仅是御人之术,还有狠辣和狡诈。当项羽威胁刘邦要将他的家人烹杀时,刘邦笑着说汤给我留点。这样的人心中哪还有兄弟情义可言。
所以,韩信为刘邦打天下时是他的左膀右臂,天下打完后,就成了心腹大患。
要说打天下的功劳韩信得占一半,全天下没几个人不同意,“兵仙”的名誉已经是天下皆知,韩信在军中的威望,恐怕无人可及。这样的人,刘邦如何能不猜疑?
所以,韩信图谋的到底是什么,他的格局又在哪一步,对于刘邦来说十分重要。
如果韩信回去后,立刻羞辱屠户,凶狠地报复他,说明韩信的格局没有刘邦高,他所在意的是快意恩仇。可是韩信不是,他重赏了当年羞辱自己的屠户,并提拔他为中尉,这说明韩信想要的是人心。
刘邦不怕韩信贪赃枉法,换言之他希望韩信所图的是钱财、美女和官爵,可很显然,韩信所图更大。
要人心,你韩信难道要图天下吗?
刘邦从一介小民成为皇帝,一没有背景,二没有实力,能成功靠的就是人心,深谙此道的刘邦能不忌惮韩信吗?
所以,刘邦选择对韩信动手。
尽管杀死韩信的是吕后,帮凶是萧何,但天下人都知道,主谋是刘邦。得知韩信身死后刘邦脸上的悲伤,不过是鳄鱼的眼泪罢了,没有吕后,他刘邦也终归要对韩信下手。再说了,没有刘邦的同意,吕后又如何敢杀了韩信呢?
其实,韩信死就死在他太优秀了,汉朝需要一位死了的兵仙传奇,而不需要一位活着的百胜将军。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