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师节将至,感怀恩师正当其时。钧天坊一直以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更是感恩这些对古琴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前辈,恰逢王鹏老师与此文作者陶艺先生同为古琴艺术家梅曰强先生的弟子,值此庄严节日,我们借陶艺先生对恩师梅曰强先生的感怀纪念,同忆梅先生风骨,也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世间万事万物,都绕不开缘分二字……我与恩师梅曰强先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天注定的。
我出生于南京的古琴音乐世家,外祖父是广陵派古琴名家刘少椿,我母亲刘薇,自小聪慧,其自幼跟父亲学习古琴、书法,随家父由扬州来南京后,又继续随程午嘉先生学习琵琶,甘涛先生学习二胡,跟夏一峰先生,赵云青女史,王生香先生,徐立孙先生等学习古琴。可以说,我是在母亲的二胡、琵琶、古琴的音乐声中长大的。
可惜在我十岁时,因文革动乱又兼操劳成疾,慈母见背,唯余母亲的古琴、琵琶搁置架间。就此,我的古琴家学没有得到母亲真传就断了,然而,每每看见母亲的古琴,母亲的形象、琴声都会袅袅浮现在我脑海。
19岁那年,我入南京市京剧团工作,萌生了学习古琴的热情。有一天,我去拜访外公刘少椿的弟子张正吟先生,言谈间我提及要跟张先生学琴的想法。张先生道:“你生于古琴世家,血液里就流淌琴声啊!可是我年事已高,我就介绍刘少椿先生的另一个学生给你,他琴弹的非常好,他叫梅曰强!”我虽然对外公弟子的名字都有所耳闻,可毕竟外公、母亲去世时我尚年幼,只闻其名,不识其人。张先生随即写了一封信,让马杰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南京第二机床厂宿舍,去拜访梅曰强老师。
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见梅老师的情景。
那是80年代的一个秋天,在机床厂梅老师的小宿舍里,梅老师的眉毛浓黑,因为常年弹琴,有着与众不同的儒雅。他知道我是刘少椿的外孙,很是激动与高兴,感慨缘分的轮转。那一天,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年轻时候跟刘少椿先生学琴的很多轶事,他是如何在张正吟先生家与其抵足而眠足足三年,在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他如何为古琴废寝忘食……我当时听得入了迷,就好像和梅老师一道回到了那个年代。梅老师说:“我一生拜过五个老师,第一个是汪建候,第二个是夏一峰,第三个是赵云青,第四个是胥桐华,第五个是你外公刘少椿。只要你肯学,我不保守,我会将五个老师教我的心得、琴曲等,完完整整全教给你!”
△从左至右依次为陶艺、乔建中、梅曰强、王鹏
从那时起,只要单位没有演出,我几乎每星期都去梅老师家几趟,梅老师家成了我第二个家。梅老教课很认真,对学生不但分文不收,还常常留我吃饭。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我越发了解梅老师,也越发喜欢梅老师。他质朴,善良,非常有同情心,无论对本地还是外地学生们就像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好!梅老师真有东坡先生的气质,不但琴弹得好,幽默开朗,还烧得一手好菜!他的主打招牌菜:咸干鱼烧肉,糖拌花香藕,米粉蒸肉,冰糖趴蹄………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是我吃过的世界上最好吃的菜了。
△梅老师教其弟子胡小畹
改革开放的90年代初,我一直在做文化类事务。我们师生情感深厚,就动员梅老师随我南下。梅老师也是思维开放活跃的人,又随我去广东恵州呆了三年,三年间教授了许多香港及新加坡学生,我也曾随梅老师、林友仁老师去香港参加亚洲音乐艺术节,可以说,大陆古琴的复兴、传播,梅老师做了很大的贡献。
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林友仁、余绍科、陶艺
前排抚琴者为梅曰强老师
在南方三年后,蒓鲈之思使得梅老师终回了广陵琴派发源地:扬州,在文化名城扬州,梅师传授学生数百余人。梅老师曾对我说:“扬州是广陵派的发源地,我要将刘少椿传给我的广陵派琴曲,毫无保留地还给扬州!”
2000年,梅曰强老师受邀在江泽民主席国事款待法国总统希拉克宴会前,一袭长衫、抚琴一曲,那是扬州的高光时刻,也是我们广陵琴派的最高荣誉。今天,广陵琴派成了扬州重要的文化名片,梅老师无疑为其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演奏完毕,梅先生与法国总统希拉克亲切交谈
桑榆之年的梅老师曾言及其心愿,就是希望将他的几位古琴老师以及他自己这么多年授琴的心得、琴曲等辑集出版。因梅老师斋名为移云斋,因此,古琴专辑拟名为《移云斋心旨》。
听者有心,2003年我去北京看望王世襄先生,谈及恩师梅曰强先生的心愿,在我的恳请之下,王世襄先生欣然为恩师梅曰强先生的古琴专辑题下:移云斋心旨。
△陶艺先生与王世襄先生及其妻子袁荃猷先生
2006年10月,梅老师生前经典录音《移云斋心旨》面世,这是一个长达四小时的精选CD,封面装帧典雅朴素与王世襄先生的题字相得益彰,同时我主编的《梅曰强纪念文集》,亦由北京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劲凤兄统筹策划并出版发行。
△程午嘉、梅曰强、刘鹤龄
2003年梅老师在南京弥留之际,曾专门交待其手抄琴谱及弹琴心得等交给二位学生,杨春薇,杨秋悦两博士姐妹,整理,编辑,并找机会出版,一转眼,十几年岁月已过《移云斋心旨》终于完成,这不仅完成了梅老师最大的心愿,更是古琴界的一大幸事!作为梅氏门下,我心里,也特别欣慰……
△梅先生在弥留之际,陶艺与梅先生女儿及张玉新
△梅曰强先生于病榻之上留下的绝笔
来源:陶艺 钧天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