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class='__bg_gif' style='color: rgb(51, 51, 51);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system-ui, '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ZQGB6ea26UG8G3ycMv2Mcw2nGbcJyx3oO1zZP0bwjxSETbGlTMUDeCvicWHtqxShxWRT8MD80USnXaYIkODAJBQ/640?wx_fmt=gif' data-ratio='0.3333333333333333' data-type='gif' data-w='600' data-copyright='0' break-word='' border-box='' yahei='' sans='' helvetica='' !important;'='' 600px='' visible='' 255,='' rgb(255,='' arial,='' yahei',='' 'microsoft='' ui',='' gb',='' 'hiragino='' sc',='' 'pingfang='' neue',=''>
▐ 来源/麦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写给法科生的信(印章版)》及「林中路」配套书袋
陈少文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老师,他的学生不仅来自课堂,也来自五湖四海。有一位学生曾说「学法识得陈少文,走遍天下有亲人」。
什么样的老师
能有这样的影响力?
1979年出生的陈少文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学院,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完硕士和博士,继尔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当年唯一的博士后。
2004年从北大出站以后陈少文先后在中南民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任教,2018年成为香港大学法律学院的访问学者,并计划接下来去更多的地方游历学习。
陈少文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永远保持 open 心态的学生;是在 21 世纪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典知识分子。
毕业时陈少文有很多选择,凭借磁性浑厚的嗓音,他还有过去央视的机会。抱着「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做到一流,就不做」的理念,最后他选择成为一名老师。
「我特别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聊天,聊天的时候是我生命中最绽放的状态。我天生就是一个做老师的人。」老师传授专业知识是第一层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人生问题;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推动社会进步。」
《写给法科生的信》选摘
少文老师:
这些天朋友圈被聂树斌平反的消息刷屏了,大家都感到欢欣鼓舞,但我却怎么都轻松不起来。每次平反冤案的时候,我想到的都是那些制造冤案的办案人员。一想到有些警察为了破案,不惜对一个无辜的人刑讯逼供,我就觉得太黑暗了,以至于我经常怀疑学习法律究竟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还要不要继续坚持当年做一名刑辩律师的梦想。内心苦闷,有点啰嗦,希望得到您的开解。——林波
在一个黑白混杂的世界里,你是选择描摹黑暗,还是在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先去感知光明?如果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取决于那些最恶的人做了哪些最恶的事,而不是那些最善良的人做了哪些最善良的事,我们与黑暗,就是一体的。
越是充满正义感的人,就越容易滑向一种虚无感和无力感。你必须对这个社会的光影比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除了黑暗之路,人类无法到达黎明。」
老师的任务是什么?
老师首先得知道学生最缺乏什么。
陈少文总结中国法学教育的特点:首先,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授课老师,习惯于把自己最喜欢的当成学生最需要的;学生又把最熟悉的当做自己最擅长的。这导致学生毕业后会有一个很长的职业迷茫期。
其次,法学院刚毕业的3年级以下法律新鲜人,缺乏司法研修训练。这部分消费者因为没有消费能力,商业机构不愿意涉足,法学院也够不着已毕业群体,是一个三不管地带。
由此,陈少文开启了他的教育实践。
授业
「虽然我只是一条河,但我要带学生去看一片海」
2011年陈少文成立了一个线上公益学习社团「日知为智」,这也是当时最早的网络法律学习平台。
陈少文希望自己是一条可以带领学生去见识海的河流,把自己的资源拉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汲取不同的营养。
我希望自己面对学生,能有更加多元和开放的心态,允许他们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并能够在读书期间,按照他们不同的职业要求,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思维训练。
为此陈少文动用个人力量,邀请实务尤其是刑事辩护领域的知名律师,举办了人文系列、实务系列、刑事证据法系列,共计四百多场线上讲座。
当时还发起了刑事辩护「千人研修计划」,一个礼拜之内收到的简历就超过了一千多份,为法治中国培养了大量刑事辩护的律师人才。
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唯一的要求是:学生必须用这一辈子的法律援助,来交欠下的学费。今年年初,有一位律师联系到陈少文老师,说他的法律援助,有两个被判了无罪 。这位律师,正是日知社刑辩千人计划里的一位。
我与日知为智 By 陈少文
有一次我在山上小住,早上五点钟醒来,突然这四个字就跳到了我的脑海里。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智慧的「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知」一部分是「日」。意思是每天学点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智慧。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打通关,最终是为了获得和生命相关的启迪。
在明末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顾炎武,还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日知录》。我想这个灵感的得来也和日知录的这种在内心里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有关系的。
传道解惑
「学生提问是教育开始的时候」
古希腊的逍遥/散步学派,孔子的「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强调的都是陪伴。香港中文大学的周保松教授说过「好的教学需要长时间和学生相处。」
培训需要时间,教育需要时机。学生提问的时候,就是教育的 timing。
少文老师与学生在台南海边和武汉东湖畔
在「传道解惑」时,陈少文奉行的也是这种古典人文教育理论。中西方奢侈的陪伴式教育方式,全部被行动力超强的陈少文复活了。他带领学生去游学、去山林间散步、去别墅里浸润式学习。在师生长时间陪伴的状态下,激发出学生最根本的问题,老师最美好的回答。
少文老师与学生的人文游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前的草坪上;日本大皇宫外;巴黎花神咖啡馆内
每一次与学生的相处,陈少文都是 all in 的状态,他与学生一对一聊天,也总能让一次讲座变成一次化学反应,《写给法科生的信》就是在跟学生在聊天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真实的对话,百分之一二十经过了组合,但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每次讲座结束后的师生互动合影
学生往往有很多青年时期的困惑,但是找不到这个过来人给他们做有智慧性的引导。问题很多,但种类不多,所以最终陈老师产生了一种把它写成书「一函遍复」的这种思想,就是这本书的来源。
人生需要我们回答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所以如何安身立命才是我们学习所有学问的最终目的。
要让学问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
所以这四十五封信,
其实是我这么多年以来对生活的一种感悟,
我希望能够传递给大家感染到大家,
而不是刻意去影响大家。
最骄傲的事情
我把学生送往五湖四海
有人曾问陈少文最骄傲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他是这样回答的:
骄傲的事情就是我的学生都出息了。现在全国很多知名律所和律师身边都有我的学生。我不做律师,请用你的成功为我的人生加冕。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就这样在文字流转间,完成重逢和相知。
不知是不是陈老师提倡和实践人文教育的缘故,当我们征集「我眼中的少文老师」时,学生们发来的评价,的确是法律写作中不多见的好文字:
陈以拓 澳门科技大学博士/温州大学法学院教师
读书人容易陷入某些偏执:关心事理,甚于人情。关心博雅,甚于有趣。关心自身的表达,甚于他人的理解。关心理性的结构性输入,甚于细致的口语化输出 。少文老师,前后兼得,是读书人的榜样。
感谢老师点醒我,阅读是为了平衡气质,而非强化气质。如此,我方能走出诗词歌赋的舒适区,走到一片广阔的天地里去,开始跨学科建构起伦理学、逻辑学的体系,眼界豁然开朗,人生的边界也不断拓宽。
老师前几天说出版社让学生们写对您个性化的评价,我觉得:老师的理论功底深邃似海,言谈之间却浅白如溪。老师授课时尽显通透、幽默,没有文艺腔和学术腔,从不概念套概念,以生动的细节和缜密的思维打动人,有美感又有力量。老师的课即使在最大的教室也堂堂爆满,我每次坐第一排时都偷着乐——毕竟提前一个中午去占座位。
祝老师身心自在,阖家幸福,在香港一切安好。——学生潘洵
给法科生的礼物
「林中路」配套书袋
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
少文老师在书中说:
大部分的人生,其实,都不是对喜欢事物的追求,而是对不喜欢事物的远离。去发现你的不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纠结于「未选择的道路」,其实是非常正常的。
以此为灵感,我们选择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诗作《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制作了与图书配套的「林中路」书袋。希望每当你徘徊于法学的十字路口时,陈老师的回信和「林中路」的相伴能给你带来勇气和灵感。
独家福利
在10月10日19:00前购买《写给法科生的信》
并发送购物截图给麦读君
微信号 maidujun
可进入微信群近距离收听陈老师的语音直播
点击下方购买《写给法科生的信(印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