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毛主席身边的机要秘书,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张玉凤。最开始的时候,她是毛主席专列上的服务员,1970年的时候调入中南海,起先担任生活秘书,后来才慢慢转为机要秘书。其实在张玉凤之前,毛主席的机要秘书是谢静宜。谢静宜是河南商丘人,父亲是一位医生,擅长西医,医术很高超。谢静宜长大后并没有跟随父亲学医,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解放军长春七九三部队,成了一名解放军女战士。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机要通信干部学校,成立于1949年,主要培养通信、外语和机要工程人才。1953年,谢静宜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机要局工作。6年之后,由于表现出色,她非常幸运地来到了毛主席身边,担任机要秘书。对于这项工作,谢静宜既兴奋又紧张,生怕自己干不好。毛主席见状,就微笑着对她鼓励,谢静宜这才放松下来,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不久后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毛主席对谢静宜有了很深的印象。毛主席在战争时期养成了熬夜工作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还是如此。在一般情况下,毛主席一天吃两顿饭,如果遇到参加会议或外事活动,忙起来可能只吃一顿饭。1959年的一天,因为有外事活动,毛主席从罗秘书那里要来了相关资料,自己边看边思考。眼看到了饭点,毛主席却连一点吃饭的意思都没有。李银桥很着急,劝了几次,毛主席都没听。
谢静宜见状,就对李银桥说:“卫士长,让我去试试吧?”李银桥看了她一眼说:“好,小谢,你再去劝劝看。只要能让主席上午吃顿饭,中午睡一觉,下午会见谁、开什么会都没问题。”谢静宜点了点头,然后轻轻地走进了毛主席的房间,说:“主席,到饭点了,您该吃饭了”。毛主席抬头看了她一眼,又继续伏案工作了。
谢静宜见状又说:“一天只吃一顿饭怎么能行呢?叫我可受不了,我一天吃四顿饭还饿呢。”毛主席对这句话产生了兴趣,放下了手中的笔,对谢静宜说:“你一天吃四顿饭还饿啊?你说说是哪四顿饭呀?”谢静宜回答说:早饭、午饭、晚饭,夜里工作的时候还要再吃一碗面条。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对她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走,开饭去。”
这件事情过后,毛主席对谢静宜的印象很好,认为她遇事很会想办法。之后毛主席出行,一般都会带上谢静宜。有一年毛主席去广州视察,住在广东省委招待所。当时谢静宜的丈夫苏延勋就在广州军区某部队搞机要工作,距招待所很近。为了保密起见,谢静宜没有和丈夫见面。毛主席得知这件事情后,派秘书把苏延勋找了过来,请他们夫妻吃了一顿饭。席间还多次为二人夹菜,拉家常。
谢静宜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对我们的关怀,不象上级对下级那种表面的关怀,更象长辈对晚辈的慈爱,既细致又实在”。在担任毛主席机要秘书期间,谢静宜还曾代表毛主席到江西五七干校看望过李讷。当时李讷刚和徐宁离婚不久,一个人既要带孩子,又要劳动,李讷的身体本来就比较弱,毛主席担心她吃不消,就派谢静宜代表自己去看望。
谢静宜比李讷大五岁,两个人的关系很好,因此她来到五七干校后没有惊动校领导,直接就去了李讷的住处。当时李讷正在生病,吃了不少药都不见好转,连照顾儿子的力气都没有了。谢静宜见状十分心疼,立即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讲述了李讷的情况,请求让李讷回京治病。很快毛主席就回电了:“要看病,就在江西看,乡里不行到县里,县里不行到省城,这条件还不行吗?江西几千万老百姓,生病了还能个个到北京来看吗?李讷也是劳动人民的一员,不应该特殊化。”
这件事让谢静宜对毛主席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也更加敬佩。“文革”期间,清北两所高校经常发生武斗,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毛主席派谢静宜去清北坐镇,局面很快有了好转。后来谢静宜又担任了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和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等职。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德后来回忆说:“谢静宜调来前,是周总理与我谈的话,周总理说,派谢静宜任市委书记处书记,可以经过她向毛主席反映一些情况,传达毛主席的指示。”
一开始,谢静宜的工作做得不错,后来却慢慢地和“四人帮”走到了一起,并和邓小平发生了不愉快。当时邓小平是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代替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在经济、军队、教育和文艺等领域展开了全面整顿。“四人帮”一伙对此十分不满,就对邓公进行诋毁。谢静宜还在邓公开会的时候,带人冲进会场,对邓公恶语相向。
“四人帮”被粉碎后,谢静宜也抓了起来,被撤销职务并接受审查。审查期间,她主动交代了自己所知道的“四人帮”的许多问题。最终因“坦白认罪较好,被免于起诉”,成为“文革”后为数不多能全身而退的人物。晚年的谢静宜,很少公开露面,在家中潜心著作,写了多本和毛主席有关的书。2017年,谢静宜病逝,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