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交流时,不出一分钟,就会被荣海兰的率性感染:她的自嘲,她的哈哈大笑,无不晶莹透亮,一如她颈上的蓝宝石。荣海兰是民国著名企业家荣宗敬的孙女,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侄女。
荣氏百年,历经山河变幻、岁月流转,至今仍是影响力不可小觑的富贵大家。作为荣氏第三代,荣海兰是名副其实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千金大小姐,从小应有尽有享尽奢华:她在意大利按照最标准的贵族传统礼制完成了成人礼;她19岁那年的生日礼物是曼哈顿的两栋联体大楼;她有装满43个房间的来自全球各地的古董、名牌、奢侈品……可以说,于她而言,物质生活就是予求予取,仅此而已。
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人来说,财富往往变成某种“魔咒”,把人掏空,使人失控。然而,荣海兰活得清醒而智慧。“很多有钱人内心是空的,没有方向,完全迷失了,”她对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说,“在什么都有的情况下,能不能珍惜拥有的一切,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能不能把爱分给别人,这是最重要的。”
她一直在找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追寻真正的快乐。她形容自己是一只“闲云野鹤”,“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模特、演电影、编排戏剧、创办文化艺术中心时,她如此;远赴人生地不熟的中国农村开展公益慈善项目时,她更是如此。
“装模作样成不了贵族”
“我要把人生的每一秒钟都变成一粒珍珠,然后把它们串成一条珍珠项链,直到生命尽头就戴着它死去。”
荣海兰毫不讳言自己“已经拥有一切”,但与此同时,她反复强调这只是一种“幸运”,而且为了不让这份“幸运”溜掉,她会在言行等各方面都格外珍惜,而不是去挥霍。
百年前,荣宗敬与其弟荣德生白手兴家,成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荣宗敬于1938年去世,他的三个儿子继承了部分产业,并于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香港,继而去往美国等地,始终保持着富贵大家的生活。荣德生一支则大多留在了大陆,与政治若即若离,成为典型的红色资本家。
荣海兰认为,家庭教育是促使她养成此种价值观的重要原因。在无锡荣氏梅园,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高处立,择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每个荣氏后人都要自小学习、谨记的家训。
荣海兰很喜欢这副对联,常请擅书之人抄录。她坦言,自己从小就用很多名牌,但都是因为喜欢它们的做工或料子或设计等,而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向别人炫耀。生在豪门,她深知财富之可能成为束缚。她所认识的人中,有不少非常富有,但最终却走向了迷失和自杀。所以,她也深知贵族之为贵族的真意所在:“装模作样成不了贵族,贵族需要的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回归赤子之心。”
于个人如此,于一个家族亦是如此。她分析说,荣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延续百年,关键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少钱,而是因为它形成了可以追寻的底蕴,而且,这种底蕴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能够不断传承和更新。
在荣海兰看来,荣氏家族的这种底蕴,首先是一种能够自由地给予和接受的“TRUE LOVE”(真爱)。她不止一次提到祖父荣宗敬致富之余,捐资建桥修路、助困兴学,做了不少影响至今的大善事。
荣海兰回忆,小时候父母常用祖父的话来教育她:“我们吃饭,不要忘记没有吃的人。”“那些工人都是靠我们的,我们要更努力,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家族往事、先人遗训、家庭教育,成为了荣海兰日后从事慈善事业的铺垫。
“来中国做慈善是一个大挑战”
“做慈善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小便在学校和洛克菲勒等知名基金会中学习和实践慈善的荣海兰颇为自信,她强调自己是公益慈善领域的“正规军”。
1991年,在父母送给她做19岁生日礼物的两栋曼哈顿联体大楼里,荣海兰创办了一所NPO(非营利组织)性质的文化艺术中心,向美国社会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荣海兰还时常参加一些民间慈善机构,帮助艾滋病儿童等困境中人。
2004年,当只身飞来中国、一腔热血地想要在中国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时候,她并没有预想到后来所遭遇的一切。直到真的开始去做了,她才深切地明白,“来中国做慈善是一个大挑战”。
挑战的根源是,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做事的方式、公司的制度、法律的规范……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接触的方式不一样”。刚来中国时,荣海兰虽懂中文,却时常不明白别人在说什么,因为她所熟知的沟通方式,是美国式的直接而非中国式的委婉曲折。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大环境的限制,她的很多慈善设想都无法实现或充分达成。“中国缺少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慈善家捐了很多钱,但最后用在孩子身上的只有很少。”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慨,“挂红条子,挥旗子,孩子们都成了演戏的戏剧家,他们得到了什么?”
然而,领受过这一切后,荣海兰并没有“打退堂鼓”。她喜欢挑战,视有挑战的人生为“一个很好玩的GAME(游戏)”。于是,她开始用心学习、感受和领会“中国式做慈善”。
十年过后,她自信自己“比较成熟了”,而且终于“捋出了一条路来”。同时,她认为,今天的中国政府也比过去更懂得慈善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她决定在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的前提之下,集合企业家、民间组织的力量重新推进自己在中国的慈善事业。
“平等是最好的治愈方式”
荣海兰和她设立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下面的专项基金“龙族基金”正在酝酿一个教育扶贫项目。她说,和过去送牛羊去内蒙古、把美国的眼科医生请来、在乡村小学建爱心书屋等不一样,这个项目将融合潜能智力开发、心理咨询、梦想激发、人格养成教育、身心合一的反应能力训练等内容,带给孩子们别人永远也拿不走的东西:“智慧”。
她还指出,这个项目的方向并不只适用于中国,可以普及到全世界。因为对于现在80、90、00代的“新人类”来说,时代进展快速,世界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虽然各国在教育等方面略有不同,但人所经受的各种压力却是大同小异。
尽管将要开始一条“中国式做慈善”的道路,但是,荣海兰依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自己的思想。”她还是那个自由地追求人心、人性、人行为的正能量循环的荣海兰。
在荣海兰的慈善设想中,做慈善的方式可以“入乡随俗”,但是,做慈善的本真的心无论如何不能抛弃。
在过往的慈善实践中,荣海兰非常注重观察和体会受助者的实际需要。她常常和资助的孩子们一起吃、一起玩、一起谈天,更深地介入到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想办法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未来,她则希望发挥所长,把在中国做慈善过程中看到的一些情况,拍成微电影或电视剧,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无论是助人者还是受助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正需要。
于荣海兰而言,“做慈善就是一种相互的内心感动、内心快乐、内心收获”。而“平等的爱”是实现这种慈善双方共同收获的关键:“平等是最好的治愈方式,不管是内在的创伤,还是外在的贫穷。”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撰文_徐会坛摄影_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