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霸府中有这样一个人,两次见于曹魏重大场合的劝进表中,一次曹操称公,一次曹丕称帝,每次的署名都名列前茅,却没有其他史料记载,地位之高,记载之少,考据之难,不禁让笔者对其身份有了遐想(脑洞)。
於是中军师陆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等劝进曰——《武帝纪裴注》
曹操称公劝进表虽然为人诟病,认为其传载之中谬误甚多。但其也透露出了那个时间节点曹魏官僚体系中的骨干核心成员。
观其文,能署上其名的都是曹操霸府的股肱爪牙。当其时,荀彧已殁,智囊加颍川代表荀攸领头,佐定关中同为颍川人的钟繇次之,再往下看,凉茂毛阶刘勋夏侯惇王忠等,无论三国志,抑或三国演义,都是笔墨颇多的人物。同在前列的刘若和刘(邓)展,就显得格外突兀。
今天不聊劝进表,来脑洞脑洞刘若这个地位高却鲜见记载的曹魏神秘人物。
刘若在史书中记载很少,就连和他同样神秘的刘(邓)展都有注解汉书和与曹丕比剑的记载,可刘若唯二出现是在曹操称公及曹丕称帝的劝进表中。
这里就不妨脑洞,刘若本身才能平庸,是其承蒙祖上荫德,在曹魏霸府,也是位高无权吉祥物定位的人物。
参考其他吉祥物,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与曹操有旧,袁术的庐江太守,带袁术残余部曲投奔曹操;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曹操创业合伙人;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关中小诸侯,带部曲投奔曹操;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率刘虞余部,痛击公孙瓒,势力在袁绍北方却官渡之战站队曹操。
可见曹操霸府中的吉祥物,都符合一些条件:自身有一定数量的部曲(有一定实力的小诸侯),却放弃原有地方上的权利(不然就是臧霸了),为曹魏势力做出贡献。
那我们的神秘哥刘若呢?
接下来就真的脑洞大开了。
让我们再从刘若的官职封邑来扒一扒,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后升任辅国将军,辅国将军可以说是很给面子的将军名号了,有史可考的曹魏辅国将军还有鲜于辅。而清苑亭候(后升为清苑乡候),清苑县历史悠久,西汉属涿郡,三国魏时属河间郡。
似有关联的鲜于辅和靠近幽燕的食邑,让人不禁把刘若和在历史上消失的刘虞的儿子刘和联系到了一起。
刘和,汉朝宗室大臣,幽州牧刘虞之子。
初以宗室,拜为侍中。携带汉献帝密诏返回幽州,为袁术和袁绍所拦截。刘虞为公孙瓒总所害,联合刘虞故吏鲜于辅等反击公孙瓒,后不知所终。
如果因改名或传抄等种种原因,刘若便是刘和,那这段历史便自圆其说了。
刘若在联合父亲故吏鲜于辅等,在击败公孙瓒后,并没有和袁绍合流,而是在幽州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官渡之战之后,率刘虞余部及部分乌桓,归顺曹操。
曹丕称帝时,作为汉室宗裔,又是刘虞之子,署名当然得在很醒目的前面,政治工具人,以示世人嘛。
考虑到刘虞在汉朝和对乌桓的影响力,鲜于辅等在袁绍背后对其的牵制,不弱的余部势力,在幽州的人心向背,要说一个辅国将军的名号,完全是能给的出手的。在刘若去世后,他的老部下鲜于辅继承了他辅国将军的名号。
这也许就是辅国将军刘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