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20年前的建设村,前是荒滩、后是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是个出了名的穷窝村。如今建设村,看到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听到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
建设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复兴镇。2013年,建设村因给村民现金分红1300万元而出名,被誉为凉山州的华西村。7月4日,探访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冕宁县建设村。建设村党委书记金洪元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建设村要打造攀西第一村,力争2023年实现GDP产值3.5亿元。
建设村村民
集约规模经营
土地收益比原来提高了15倍
打造攀西第一村的底气,来源于建设村的产业发展。
现在的建设村由原来的丰收村与建设村合并而来,合并前,两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2万元以上,是典型的强弱合并型。
善于资源整合,是建设村发展迅速的秘密武器。
建设中的湖畔酒店
合并之后,首先完成的是盘活三块地。一块是撂荒地,将丰收村4000余亩撂荒地统一规划,发展水果、蔬菜,新增设施葡萄、蔬菜3200亩,一年时间,原丰收村农民人均产业收入增加1万余元;一块是集体建设用地,盘活50亩建设用地建成湖畔乡村酒店;一块是河滩地,将400亩集体河滩地入股田园牧歌旅游公司,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
建设村的设施农业
以4000余亩撂荒地为例,2010年,建设村组建农旺合作社,投资240万元进行综合整治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实行集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比原来提高了15倍。据金洪元介绍,现在全村新建设施大棚3800亩,建成草莓园、樱桃园、葡萄园、桃花园、蓝莓园1800亩,产业园区实施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规划农业特色产业收入2023年有望突破1.5亿元。
建设村的设施农业
农文旅融合发展
力争2023年实现GDP产值3.5亿元
建设村里有个196亩的幸福鱼塘,微风吹过,碧波粼粼,新建的木质栈道绕鱼塘半圈,鱼塘边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正忙,鱼塘对岸竖立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标语。
建设村的幸福鱼塘
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股民。由全体村民筹资2172万元,入股成立田园牧歌旅游公司,投产后将80%的利润分给村民。田园牧歌旅游公司董事长金玉娟称,依托旅游公司,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融合到山水田园,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建设村的设施农业
建设村已荣获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百强名村四川村集体经济十强村等荣誉称号。预计2022年,加上入股田园牧歌旅游公司20%的利润,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500万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4万元以上。
现在建设村已呈现出花争艳果飘香,开小车住楼房,有女争嫁建设郎的新气象。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金洪元认为,一方面是建强党支部,另一方面是培养本地田秀才土专家,通过请外地、本地的专家来培训,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产业发展的能力,要把建设村打造成攀西第一村,力争2023年实现GDP产值3.5亿元的奋斗目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