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碳纤维很高级,但我觉得恰恰相反,碳纤维只是一种工业材料,它和高级没有一点关系,你认为高级,是因为碳纤维往往和一些特定的商品挂钩,而这些商品往往有着高价值属性,所以碳纤维才会被人觉得非常高级。
但碳纤维作为一种可量产的工业原材料,我更认为是一种低等级材料,其生产的高成本与本身的材料属性相比,呈现回报率极差的特点,这种材料打造出来的商品,其实不具备很强的革新意义。
比如说汽车产业,碳纤维已经被一些人炒作成了神,一台车如果有一些碳纤维覆盖件,那么这台车就会被人吹成独一无二的性能车。‘
理性来看,碳纤维的确有其固有的优势,主要呈现在质量轻、强度高上,一些企业为了强化整车的性能,降低整车的自重,在一些特定的部位会使用碳纤维材料来强化。
但同样弊端也非常明显。
碳纤维部件基本上不能维修,只能更换,且更换成本极高,一旦发生哪怕小的事故,车辆的维修成本就是普通车辆维修的数十倍。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轻量化、强化强度都只是说辞,碳纤维能够提升车辆的溢价能力这才是核心关键,一台普通车辆定价20万,如果经过碳纤维的轻量化包装,定价能够翻一倍,成为所谓的性能车。
的确,碳纤维的成本更高一些,目前车用碳纤维的成本是每公斤20美元左右,也就是每公斤大约160元成本。
听起来非常昂贵,但一台车能够用的碳纤维却不多,一台打着“碳纤维”性能车称号的某跑车,碳纤维使用量不过几十公斤,硬件成本不会超过2000美金。
但价格却至少可以提升20%,对于用户来说,整车质量能够减少200kg甚至更多,操控可能会有所提升,但使用、修复成本却是成倍提升的。
目前,碳纤维已经成为主机厂、经销商、改装厂收割用户的一大噱头,碳纤维前唇、尾翼、内饰、车门等等都成了一种卖点,但这种卖点其实毫无意义。
因为碳纤维的主要功能除了能够降低自重,所谓的提升安全更是一种噱头,如果不是全碳车身,经过工程强化、特定设计的赛道车型,普通量产版车型使用碳纤维根本提升不了安全性。
普通量产车的车身结构依然是钢制车身,能保证钢制车身在碰撞时不受到挤压才是核心关键,而不是某些覆盖件是否是碳纤维材料。
退一步再看碳纤维这种材料,其使用场景主要是飞机这种对重量有极高要求的特定商品,为的就是减轻自重,而汽车这种陆地行驶的商品,对自重真的有很高的要求吗?
1100kg的汽车和1200kg的汽车,安全性、操控、油耗的差距真的会被普通驾驶员识别出来吗?其实很难,所以说碳纤维这种材料本身不具备科技含量,碳材质决定了其本身够轻,生产难度决定了其成本够高。
但其实这种材料,不具备任何量产意义,如果有,那就是收割用户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