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历史意义的华工百步梯
——揭秘“国际问题研究小组”历史照片拍摄地点
陈家基
在安徽省省会合肥的赖少其艺术馆展出下面一张历史照片。
这是广州“国际问题研究小组”成员1936年合照,照片中第一排右为曾生,左为林之原,第二排左为赖少其,第三排左为刘仑,右为萧英。
“国际问题研究小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先进青年组织,在曾生负责与领导下,国际问题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开展抗战活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心是位于广州石牌的中山大学,而这时萧殷(当时叫郑文生,笔名萧英)住在中山大学的学生宿舍第8栋中大学生莫柱荪的宿舍,经常参加中山大学的学生运动。
照片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拍摄地点,但因为这个国际问题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在广州市活动,因此可以肯定照片是在广州某个地方拍摄。
从照片上看,照片上的人是从一处依山而建的梯级从上往下走,场景应该是一处“百步梯”。此处的百步梯比较宽阔,分成两边的梯级,右边的扶手栏杆是单根的钢管,而中间的扶手栏杆则是两根钢管。图片的右边是山体的缓坡。百步梯并非直上直下,而是中间有若干个平台。
经查阅广州市的越秀山的百步梯,梯级的形状与扶手栏杆与这张历史照片并没有相似之处,。
当年萧殷参与筹备华南地区第一个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革命团体——“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开会地点就在广州北郊的白云山。白云山也有百步梯。会不会这张“国际问题研究小组”的合照就是在白云山的百步梯上拍摄的呢?然而,白云山的百步梯与历史照片的百步梯也并无相似之处。(下图)
而华南理工大学的百步梯的图片让人顿时眼前一亮。
这个百步梯的边坡,形状,位置,扶手栏杆等,与历史照片上的百步梯高度相似。
而且,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就是当年的中山大学所在地。(注)
华工的百步梯,会不会是当年萧殷等人拍的这张照片的地点呢?这是笔者与萧殷后人的愿望。
2022年10月下旬,萧殷的女婿卢先生终于有机会到了华工的百步梯作一番仔细的查勘。
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两张照片的局部,可以看出两段百步梯基本上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历史照片中扶手栏杆的一根立柱顶部有一个疑似路灯的附加物体,在现今的华工百步梯的柱子上不见踪影。(见下图)
从卢先生拍摄的扶手栏杆柱子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出,柱子顶部有拆卸过原有物体的痕迹。
如上图所示,在另外一根柱子上,中间还留有一根金属管子,很可能是当年的路灯电线的管子,而且留有原来固定物体的螺丝。根据这些推断,历史照片中的那个附加物体应该是柱子顶上的路灯。
为了弄清楚百步梯的历史原貌,笔者曾多次联系华工校史办,得到他们从华工档案馆提供的一张当年百步梯的透视图。
不久前,《澎湃新闻》上刊登了一条消息《十月,等我们最爱的百步梯归来!》,其中提供了一些宝贵的信息与照片。
“建于1936年1月的百步梯,由岭南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其气质苍劲古朴,从地形上来看,颇有中国古代入山修炼的格局。当年兴建百步梯的初衷,就是为了引导莘莘学子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勇于攀登。”
从《澎湃新闻》文章中所附的俯视百步梯的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百步梯建成最早时,扶手栏杆的柱子顶上确实有附加物(疑似路灯)。路灯外面似有一个钢筋焊成的保护罩。
而随后所见到的所有照片中,这些附加物均已被拆除,只剩下保留至今仍在的疑似固定保护罩的螺丝以及路灯电线管道。而国际问题研究小组的照片拍摄距离百步梯建成的时间(1936年1月)不远,因此尚能看到柱子顶上疑似路灯的附加物。此时还没有保护罩。
至于路灯是否在百步梯修建是就有,保护罩何时安装,路灯与保护罩又是何时被拆除,目前暂时还没有找到证实的资料。
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广州“国际问题研究小组”成员1936年合照的拍摄地点,就是当年的中山大学,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的百步梯!
百步梯如今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共有101级台阶。
当年,萧殷与广州“国际问题研究小组”的组员曾生,林之原,赖少其以及刘仑等人一起,迈着坚定的步伐,从中大百步梯拾级而下,奔向四方,掀起广州抗日学生运动的新高潮。
如今,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华工学子们迈着轻盈的步子,沿着陡峭的阶梯拾级而上,走向各自的课堂,为了实现新时代的梦想而开始新一天的学习与生活!
注:
国立中山大学1932年从广州文明路迁往石牌新校址(即现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对全国院系进行集中调整后,中山大学的各大院系进行历史性重组。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建成全新的中山大学,并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也就是今天中山大学主校区所在地。而原来的石牌校址则成为了华南工学院(如今的华南理工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即如今的华南农业大学)。因此原来中大的百步梯就变成了华工的百步梯。
小资料:“国际问题研究小组”照片中的5位革命前辈简介
1. 赖少其
赖少其(1915-2000),萧殷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同学。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
2. 萧殷
萧殷(1915—1983)原名郑文生,笔名萧英(又写作肖英)等。作家,文学评论家。早年奔赴延安鲁艺学习,担任多份党报的编辑与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执行编辑,中国作协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副所长,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广东省文联、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杂志主编,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一生以鲁迅先生为楷模,从事新闻报道与文学写作、报刊编辑、文艺教学、文艺理论研究等工作,培养文学青年无数。
3. 曾生
曾生(1910~1995),1929年赴广州考入中山大学附中预科,被推选为广州惠阳青年同乡会会长。1933年7月,入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就读。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被推选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友抗日会主席团主席、广州学生抗日联合会主席,组织和领导广州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不久,遭到广州国民党当局通缉。1936年4月,回中山大学复读,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后历任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长,广州军分区第一政委,广州警备区第一政委,国家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
4. 林之原
林之原(1910—1969),原名祖荫,曾用野寂、疏林等别名,澄海县 (现属汕头市郊)人。民国17年(1928)夏,林之原在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时,参加红色互济会反帝大同盟活动。民国21年6月,因“密林事件”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民国25年期满出狱后,到广州参加救亡活动,组织“国际问题研究小组”,出版《现实动向》等刊物。1950年4月,林之原先后任中联部秘书主任,副处长、处长兼拉美研究所副所长,中拉友协理事等职,致力于发展中外友好关系。
5. 刘仑
刘仑(1913~2013),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国画家、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画院首任院长。早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4年参加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1950年任南京市文联委员、美术部总干事,1951年参军,任《解放军文艺》美编、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学美术创作室和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员,1976年转业广州,曾任广东画院绘画组组长、首任广州画院院长、首任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被誉为中国现代石刻第一人、“东江人民画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