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关于七夕的常识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
妇女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有关七夕的诗句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前2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一、除夕、春节
时间: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对应考点——出现“月圆”之类的都是有问题的;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岁首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定阴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开始于“民国”时期;建国后,政协一次会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
习俗:桃符、屠苏:桃符对应的就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中国的第一个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同时古代在春节经常喝屠苏酒——“桃符”,这是真题里考最多的,出现“桃符”对应的就是贴春联,时间是春节;
最高频考点:(北宋、王安石)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是古代的一种酒,“爆竹”“桃符”都是对应的春节概念。
其他经典诗句:(唐、高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明天又一年,对应的是除夕夜;、
(南宋、陆游)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岁除”“屠苏”,对应的都是除夕、春节概念。
二、元宵节
时间及名称: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
高频考点对应:(1)“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得名即在于此,所以跟元宵对应的是“月圆”;(2)“灯”,尤其在古代诗句中,只要出现“灯”对应的一般都是“元宵节”;(3)历朝有宵禁制度,只有在诸如元宵节这样的特殊日子里,才允许普通百姓夜间出外走动。
难点剖析: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中秋节的八月十五,都是月圆之夜,所以光凭“月”的概念很难区分,需要形成对应:凡是涉及“灯”概念的对应是元宵节,涉及“桂花”(八月里来桂花开)“玉兔”等对应的是中秋节。
著名诗句:(北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夜”“灯”对应的都是元宵节的概念。
(南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鱼龙舞”“灯火”对应的都是元宵节的概念。
三、寒食、清明、端午
寒食:①清明前两天;②春秋-晋朝-介子推(晋文公臣子);③禁火、冷食。对应诗句——(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①踏青、祭祖、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②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③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端午节:①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其中,端阳节、浴兰节两个需要注意;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②几个对应——龙舟、挂艾草与菖蒲(注意跟“重阳-菊花”对应的差别);
③雄黄酒-新白娘子传奇、粽子(战国楚国-屈原、汨罗江)
把握基本原则:古诗词等出现“龙舟”“楚国”“屈子”等,对应的都是“端午节”。
四、七夕、中秋、重阳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注意,乞巧节跟七夕节是全同关系。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中秋:①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都是跟“月”对应的名称,需要注意的是“仲秋”的对应;②农历八月十五;③对应概念——月饼、桂花——诗句中出现“桂花”“蟾宫”等词汇,对应的就是中秋节。
著名诗句:(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①《易经》中,“九为阳数”,所以“九月九重阳节”,这个概念对应理解;②登高赏秋——(唐、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必按插茱萸少一人”,对应“茱萸”,跟端午“菖蒲、艾叶”区分开来;③赏菊-跟“菊花”对应的是重阳,辞青-跟清明踏青对应;④感恩敬老、
诗句中出现“菊花”(陶渊明、东篱都对应的是菊花),对应节日是“重阳”。比如李清照名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的就是重阳。
第三部分:关于节日的诗句
春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5.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6.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7.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8.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9.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李世民《守岁》
元宵节: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7.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寒食节: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3.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4.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6.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8.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明节: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4.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5.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6.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7.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9.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
端午节: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七夕节: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8.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的《辛未七夕》
中秋节: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5.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6.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7.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9.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重阳节: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6.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8.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四部分:关于中国古代节日的真题
1【2021真题】下列属于描述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诗句是(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C.“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D.“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正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诗人元夜恋旧,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该诗句描述的是元宵节。B项错误,“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出自明代诗人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该诗句描述的是清明节。C项错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出自宋代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意思是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该诗句描述的是端午节。D项错误,“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出自明朝诗人边贡的作品《午日观竞渡》,意思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该诗句描述的是端午节。故正确答案为A。
2.【2021真题】诗句“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描述的是我国下列哪个节日?( )
A.清明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元宵节
参考答案:D
解析: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出自北宋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描写的是上元节的景象,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A项错误,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在春分后的第15天,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B项错误,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C项错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时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习俗常见的有挂艾草、拴五色丝线、吃粽子、赛龙舟等。D项正确,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故正确答案为D。
3.【2020真题】下列诗句均涉及我国的传统节日,将这些诗句按节日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④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参考答案:B
解析:①项,“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出自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意思是五月初五天气晴朗,江水两岸的杨花争相斗艳,莺鸟在欢快的啼叫,描写的节日为端午节。②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意思是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喝着美味的屠苏酒感受春天的气息,描写的节日为春节。③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描写的节日为重阳节。④项,“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宋代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意思是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的空气寒冷清新,天上的银河无声流淌,皎洁的月亮像玉盘转到了天空,描写的节日为中秋节。因此,这些诗句按节日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顺序为②①④③。故正确答案为B。
4.【2020真题】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重阳节
参考答案:A
解析: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故正确答案为A。
5.【2019真题】下列诗句与节日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
A.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
B.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秋节
D.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
参考答案:C
解析:A项正确,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民间传统节日。这两句诗出自盛唐杜甫的《丽人行》的前两句,描写的就是上巳节。B项正确,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全诗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后两句,也即选项中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C项错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又称重九节、踏秋节,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节日习俗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因此,选项中指的是重阳节而非中秋节。D项正确,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通过“天阶”“牵牛”“织女星”等可以看出,这两句诗是指七夕。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6.【2019真题】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上元节一一猜灯谜、赛龙舟
B.清明节一一踏青、佩香囊
C.七夕节一一吃巧果、拜织女
D.中秋节一一登高、吃月饼
参考答案:C
解析:A项错误,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传统民俗活动。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活动。B项错误,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主要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传统民俗活动。佩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活动。C项正确,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主要有拜织女、储七夕水、吃巧果、乞求巧艺与姻缘等传统民俗活动。D项错误,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主要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传统民俗活动。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民俗活动。故正确答案为C。
7.【2018真题】“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四句诗词描绘的传统节日分别是( )
A.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B.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
C.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
D.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
参考答案:A
解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说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元夕指的是元宵节,其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意思是说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端午节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中秋月》,意思是说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地移动着。中秋节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出自唐代诗人杨衡的《九日》,意思是说忍不住想起家乡归期难觅,只好勉强插上茱萸,在异乡和大家一样庆祝欢乐。插茱萸是重阳节习俗,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因此,上述诗句描述的节日分别为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故正确答案为A。
8.【2019真题】下列民间习俗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燃灯,赏花,观潮,设宴②扫墓,踏青,荡秋千,插柳③挂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④登高眺远,放纸鹤,饮菊花酒
A.④②①③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参考答案:C
解析:①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②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插柳等。时间为公历4月4日到6日之间。③挂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④登高远眺,放纸鹤,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习俗。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可知顺序为②③①④。故正确答案为C。
9.【2018真题】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节日习俗的古典诗词非常多。下列诗词描写了不同的节日景象,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④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⑤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A.②⑤④①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⑤
D.⑤④③①②
参考答案:A
解析: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出自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这是一曲爱情颂歌,描写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描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的情景,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④“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出自明代边贡的《午日观竞渡》。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⑤“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元宵节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热闹景象。诗句描绘的节日景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故正确答案为A。
10.【2017真题】下列诗句与节日对应有误的是( )
A.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
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节
C.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中秋节
D.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元宵节
参考答案:C
解析:A项正确,“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中的“寒食过”、“几家坟上”是清明节的体现。B项正确,“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由诗题可知该诗描写的是端午节。C项错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出自唐代诗人王缙的《九日作》。诗中提到的“登高”、“菊花”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象征,而非中秋节。D项正确,“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出自宋代诗人姜夔的《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由诗题的“元宵”和诗中“卖汤元”可知该诗描写的是元宵节。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1.【2019真题】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选项描写中国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C.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D.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正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的《鹊桥仙》,意思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鹊桥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会面的日子,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两句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B项正确,“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出自德容的《七夕二首·其一》,意思是:牵牛星、织女星为什么要在今晚相会呢?只留下庭前的一弯月亮。表达作者在七夕节的忧愁伤感。C项正确,“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出自李商隐的《辛未七夕》,意思是:怎么能不酬谢架桥的乌鹊,只偏爱蜘蛛,向它乞求巧丝。作者在七夕之时创作此诗,借牛郎织女之事抒发自己喜悦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忧伤的情怀。D项错误,“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出自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将月亮撑破的。描写的是中秋之夜的月亮,写的是中秋节,与其他选项不同。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第五部分:关于中国古代节日的模拟题
1.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以下诗句中描写元宵节风俗的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B项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写的是中秋节。C项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D项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的是元宵节。故本题答案为D。
2.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A.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
B.农历五月初五,赏月、观潮、吃月饼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指清明节
D.农历九月初九是乞巧节,祈福拜魁星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描述正确,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B项描述错误,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民间有'扒龙船'、“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习俗。吃月饼的节日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C项描述错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元夕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别称。D项描述错误,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乞巧节是指农历七月初七。故本题答案为A。
3.以下传统节日与习俗活动对应正确的有( )。
A.重阳节——插茱萸
B.端午节——挂菖蒲
C.清明节——祭祖扫墓
D.中秋节——燃灯赏月
参考答案:ABCD
解析:A项正确,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B项正确,古人认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时节在门上挂菖蒲辟邪,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C项正确,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D项正确,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故正确答案为ABCD。
4.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属同一季节的是( )。[0.8分]
A.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C.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D.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正确,该句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观灯乐行》,意思是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描写的是元宵节,属于春季。B项正确,该句出自唐代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意思是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描写的是元宵节,属于春季。C项正确,该句出自宋代陆游的《除夜雪》,意思是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描写的是春节,属于春季。D项错误,该句出自宋代晏殊的《中秋月》,意思是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描写的是中秋节,属于秋季。综上,ABC项描写的节日均属于春季,D项描写的节日属于秋季。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5.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有:
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节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
C.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餐——中秋节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节
参考答案:AB
解析:A项:意思是: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出自秦观的《鹊桥仙》,写的是七夕节。A项正确。B项意思是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写的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B项正确。因此,选择AB选项。【拓展】C项:意思是: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描写的是端午节。C项错误。D项: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描写的是中秋节。D项错误。
6.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B.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C.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D.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参考答案:C
解析:“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出自宋代姜白石的《咏元宵》。“珍品指的是汤圆。这首诗描写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与ABD项描写的端午节不同。因此,选择C选项。【拓展】A项:“共孩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出自明代边贡的《午日观竞渡》。午日端午节这天。木兰舟:这里指龙舟。意思是: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A项排除。B项:“樱桃桑棋与甚蒲,更买雄黄酒一壶”出自清朝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意思是:(过端阳节的时候)买了樱桃、桑棋、甚蒲,而且买了雄黄酒,并且在家门口贴上了黄符纸,虽然贴了这么多辟邪的东西,但是还是担心债主找上门来(担心晦气上门)。描写的是端午时节的情形,表现了贫困人民真实的生活情况。B项排除。D项:“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意思是: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腿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D项排除。
7.关于诗句所描述的节日,下列对应正确的是:①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②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③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魂
A.元宵清明中秋
B.重阳寒食端午
C.中秋寒食端午
D.元宵清明重阳
参考答案:B
解析:。①“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对应重阳节。②“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这句诗的意思是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对应寒食节。③“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出自宋代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意思是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对应端午节。因此,选择B选项。【拓展】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起源,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8.下列有关我国传统节日与习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寒食节在正月,有起新火、踏青、插柳等习俗
B.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C.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妇女有“乞巧”的习俗
D.社日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错误,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故本题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