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千里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在毛主席嘉勉信的鼓励下,南飞(即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职工发扬献身航空,艰苦奋斗,务实求精,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仿制飞机到自行设计飞机的过渡……但是辉煌的创业总是饱含着甜酸苦辣,回想起当年设计制造喷气式强击机强-5的过程,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令人难忘。”
——选自强-5宗设计师陆孝彭的文章《令人难忘的岁月》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尚浓,我军三野第十兵团在收复金门岛的战役中遭遇惨败,9000名登岛的官兵全军覆没。一个月后,在惨烈的登步岛作战中,我军再度受挫,登岛的61师在进攻受阻后无奈撤离。两次登岛作战的失利,使我军愈加认识到两栖登陆作战的复杂性,意识到来自海空强有力的支援对登陆作战的重大意义。
此后,除了积极为海军修复旧舰、添置新船外,面对未来的登岛作战,新中国急需一款低空性能优越,火力强大的强击机作为对地攻击手段。很快,二战末期服役的苏联伊尔-10型强击机被中方选中,并在50年代初期与图-2轰炸机一起被大量引进。在1955年的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伊尔-10和米格-15、图-2相互配合,为登陆部队顺利攻占全岛提供了强有力的空中支援。初尝胜果的空军与海航,此后对伊尔-10更加青睐,这款战机成为当时对地支援力量的中坚。
【在缺乏对地攻击手段的年代,中国对伊尔-10进行了多项改进尝试,图为换装ASh-73TK发动机的加强版伊尔-10】
但伊尔-10毕竟是一款老式的活塞螺旋桨飞机,沿袭自伊尔-2的设计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空军与海航需要一款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以满足未来的对地支援作战任务。空军在1958年首先提出先进强击机的需求,当时没有强击机研制经验的中国本想向苏联求购新机,无奈钟爱战略导弹的赫鲁晓夫上台后,空军的地位被边缘化,强击机部队也被认为不适应时代需求而被取消编制。无奈之下,中国只得开始依靠自身薄弱的航空工业,自己研制一款新型强击机。
研发力量较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首先接下了这个任务,并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先期研究和方案论证。在立项时,沈飞确定了未来新飞机的作战任务:即支援陆军作战,利用雷达盲区作低空或超低空突防,利用机载武器破坏敌方的重要军事与通信设施,同时具有跨音速特性能迅速脱离战场。这样的角色,很类似于后来的A-10与苏-25。沈飞将目光投向了正在仿制中的米格-19,提出了将进气方式改为两侧进气,机头锥安装新型雷达的全天候低空歼击机方案——东风106。随后又将该方案修改为强击机,并重新命名为“雄鹰-302”,这便是日后的强-5项目的肇始。
雄鹰302立项之始,正逢特殊年代,沈飞的研制任务非常繁重,包括东风102(即后来的歼-6),东风103/104/107在内多大十几个立项让沈飞应接不暇,对雄鹰302实在难以兼顾。无奈之下,只得将该项目整体转移到南昌飞机制造厂,连同设计图纸一同调往南昌的还有以陆孝彭为首的十几名科研骨干。出身沈飞的陆彭孝在南飞被任命为该项目总设计师,鉴于此时的南飞非常欠缺对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发经验,陆总还将沈飞关于仿制米格-19的重要资料带到南飞以供研究。
1958年10月,雄鹰302首架木制全尺寸模型制作完成,新颖的外形与漂亮的机身很快受到上级鉴定委员会以及苏联专家的认可,并迅速通过审核。于是,南飞版的雄鹰302项目全面启动,图纸设计,风洞试验与静力试验等工作全面展开。然而就在一切进展顺利,零部件已经生产完成,即将进行静力试验的当口,中苏关系破裂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困难让南飞难以为继,只得宣布停止雄鹰302计划,陆孝彭则坚持要将该项目继续下去,他在给南飞领导的亲笔信中写道:
“现在砍掉这个工程是不明智的,我愿尽菲薄之力,继续研制强击机!”
也许是被陆总的赤子之心所打动,南飞领导最终答应了陆总的要求,准许他保留一个10人左右的试制小组,借用制造厂总装运5的厂房继续筹备静力试验工作。当时谁也没想到,陆孝彭在那一刻的坚持,却改变了我国航空装备的历史。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陆孝彭和他的小组终于完成了首架静力试验机的总装,但此时南飞划拨的那一点经费也已经告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恰逢当时的第三机械工业副部长薛少卿和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视察南飞,陆孝彭不失时机地向两位领导汇报了雄鹰302的研制工作,在得知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完全是以陆一人之力开展至今,领导大为赞赏。很快,上级部门决定恢复中断两年有余的雄鹰302,南飞也将该机重新定为重点攻关项目。不过就在刚刚柳暗花明之时,1963年10月26日,在完成了一百余次静力试验的“雄鹰302”01号试制机载一次全机悬空加载试验时发生重大事故,机体意外这段,整个试验失败。经此失败,雄鹰302项目再次被迫下马,这时又是陆彭孝挺身而出,借着三机部部长来厂视察的机会,再次向上级详细介绍了雄鹰302的研制工作以及对未来战争的意义,雄鹰302终于再度被重视起来。
此后,雄鹰302的研制工作进入快车道,经过系统改进的试验机很快通过了静力试验,1964年,两架原型机也总装出厂,另外两架的零部件也开始生产,此时雄鹰302也被正式更名为后世熟知的“强击-5”型飞机。第二年的6月,强-5原型机在试飞员拓凤鸣的驾驶下顺利完成首飞。至当年年底一共完成全部科目测试,最终在1965年12月25日完成定型,准备投产。
1966年3月10日,强-5原型机在北京南苑机场为叶剑英进行飞行展示,叶帅对强-5的性能非常赞赏,当即指示先期生产的强-5交付空军试用。当时的空5师在接收最先的10架强-5后,进行对地打靶和超低空试飞等测试,部队官兵对强-5的优异性能赞不绝口,但也对该机的飞控与火控系统暴露的问题颇有微词。随后,在经过最后的改进后,强-5终于在1969年的最后一天投入批量生产,此时距离雄鹰302转移到南飞已经过去了11年。
而当时因在特殊年代被多项研制工作拖累的沈飞,无奈地将强-5项目甩给南飞后,手头上的那十多个项目,到最后竟无一个研制成功,包括仿制米格-19的东风102(歼-6的研制成功要等到1962年),反倒是嫁出去的强-5最终开花结果,成为特殊年代我国唯一实现量产的飞机。
也正是由于与歼-6的共生关系,强-5的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与歼-6通用,这为强-5的研制与生产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同样师承自米格-19的强-5继承了前者低空机动性优良的传统,在低空与超低空范围内具有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而1.12马赫的最大平飞速度也保证了强-5具有低空快速突防的特性。
作为一款优秀的强击机和武器平台,空军和海航对强-5进行了多次改进甚至魔改,有根据海航要求机头向下倾斜以便装备317搜索雷达,并挂载鱼雷的强-5乙鱼雷机,有扩大油箱面积,增大航程的强-5Ⅰ,也有加装国外全向雷达告警系统的强-5Ⅱ,更有引进意大利技术全面改进导航攻击系统的强-5M,以及加装激光制导炸弹可进行精确打击的强-5E,每一次改进都让强-5的战斗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甚至在中苏对峙的年代,强-5还承担了对苏战术核打击的重任,可挂载氢弹的强-5被当时的国际媒体称为“西伯利亚单程快车”,这种称谓从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中国面对苏联军事压力绝不屈服的决心。
强-5的研制成功,是新中国航空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一直到今天,强-5依然是我国航空兵不可或缺的对地攻击手段。性能优异的强-5还多次走出国门,自1987年在巴黎航展首次对外亮相后引起关注,随后订单不断,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苏丹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都订购了不少强-5,并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书写这国产战机的国际征程。
2000年10月16日,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因病逝世,在他传奇的一生中,当年被他拼命拯救下来的强-5无疑是他最成功的杰作。2012年,最后一架强-5总装出厂,随后强-5全面停产,结束了长达40余年的量产历史。但强-5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强-5技术太落伍了,但卓越的性能和优异的可靠性令其深受一线官兵的喜爱,在可预见的未来,老骥伏枥的强-5,还将继续驰骋在祖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