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 Hakka 2019
第 三 届 小 凉 帽 国 际 绘 本 奖
入 围 作 品
《精灵的歌》
图/文:温艾凝(中国)
出版: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很久以前,地球的北边,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每当刮风的时候,森林里的村民和小动物们都能听到又美又温柔的歌声。村里的老人说那是森林里的精灵在唱歌。村子里的人们伴随歌声长大,每到晚上都会围在火炉旁,载歌载舞。但突如其来的一场森林大火,吞噬了这里的一切,村民们纷纷离开了家园。就在这片荒芜的森林安静地让人感到害怕的时候,在森林的最深处,渐渐地,长出了一棵会发光的树......
部 分 内 页
作 者 说
*这部分图文来自作者:温艾凝*
创作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当你想认真去写的时候,往往什么也写不出来。但要是灵感来了,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到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那里有着大片的森林、透明的湖泊、唱歌的精灵、闪烁的极光、还有热热闹闹的村子和飘出香味的烟囱……
对我来说,《精灵的歌》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地方,我花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场旅行,忍不住记录下这些奇妙的经历与你分享。
1.确定主题
临毕业的时候,朋友从奥地利寄了一张满是音符的明信片给我,我把它一直夹在本子里。有一天,我望着这张明信片,突然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在常见的绘本里,主人公大多数是具象的人,或者小猫小狗之类的。那么,假如我把抽象的“歌声”作为绘本的主角,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该如何去和小朋友们讲述一个关于歌声的故事呢?
满是漂亮音符的明信片
这张明信片对我来说就像是带领爱丽丝跳入兔子洞的白兔先生一样,让好奇的我毫不犹豫地跟随它掉入了那个神奇世界……
很快,我就写下了一个故事(没想到这个过程出奇地顺利)。当我试着在本子上慢慢画出更多痕迹的时候,每个小分镜里的内容也变得愈加清晰起来:热爱音乐的村民,从森林传来的温暖歌声,精灵和小动物们跳起的舞蹈,夜空中闪烁的美丽极光……我努力地把它们捕捉下来,做出了第一版的《精灵的歌》。
《精灵的歌》第一版故事板
2.梳理故事线
《精灵的歌》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歌声给毁灭的家园带来新的生命和希望的故事。我想通过这部作品和小朋友们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的世界面临危机或是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因为绘本的主要阅读群体是小朋友,而图画是小朋友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在写绘本的文本的时候,一般会和图画结合起来一起构思;另外,绘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或是几张漂亮的插画,它是一个线性的、整体的艺术形式,通常会把故事的全部内容放在12—16个跨页中去表达。所以我要去设计它的开头—发展—转折—高潮—结局,这个过程可能更接近于导演一部静态的动画或电影。
《精灵的歌》文字修改和构图尝试
《精灵的歌》色彩尝试
《精灵的歌》第二版故事板
3.分镜和小样书
不过在创作初期,我就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歌声”是抽象的,摸不着也看不见,那如何在画面中表达呢?如果没有一个主人公作为故事线索,那以什么形式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最先给故事设置一个真实的背景。很快,我找到了挪威的极光小镇特罗姆瑟,那里不仅有着大片的森林,湖泊和极光,还有着古老的关于精灵和山妖的传说,并且生活在那里的人非常热爱音乐和舞蹈,祖祖辈辈都虔诚地守护着他们的美丽家园……
这大概是,最接近我的故事发生的地方了。于是,我搜查了很多那里的资料,森林、村落、房子、人物、服饰,我用文字和图画把这些元素串联起来,再用构图、色彩和翻页节奏去表现“歌声”。这个过程太有趣了,经过反复打磨分镜和故事板之后,我制作出了第一本小样书,紧接着是第二本,第三本……第六本——直到故事的叙述能够趋于完美、流畅和自然。
《精灵的歌》第六版样书
每本都不一样的小样书们
4.细化角色造型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挪威当地最受人爱戴的精灵——山妖。那些有着长长的鼻子、乱蓬蓬头发的山妖,据说是挪威最早的守护者。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画在本子里,根据故事需要,保留了它们的长鼻子和卷发,增加了翅膀还有由树叶和花朵制作而成的小衣服,小裙子,这样,精灵们就更加和故事融为一体了。
角色造型的尝试
5.原尺寸草图
当画面构图、色调、角色都确定下来之后,就到了细化草图的阶段。为了方便拓印,我会选择和最终插画尺寸一样大的纸来画草图。这是画正稿之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所以对于细节的把握会更加严格些,尽可能把之前发现的问题全都明确到草图里,比如人物、植物和动物的造型细节,前后页森林和村落的方位移动,人物服饰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整体黑白灰的对比等等,最后还要尽量让整本书的十几张画面全部做到完整和统一。
细化每一页的草图
6.完成最终插画
有了前面几个阶段的基础,在绘制《精灵的歌》的插画时会轻松很多。根据故事的需要,我在绘画技法上选择了细腻又鲜艳的水彩和水溶性色粉做底,因为色粉不仅会为画面打下柔和的基础,也能和水彩融合营造出绚烂的视觉效果。在画面建立了大氛围之后,我会用不透明水彩和丙烯刻画一些小面积的色块,最后,再用铅笔、彩铅、油画棒等材料加上大大小小的细节,一张画就基本完成了。(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实也需要很大的耐心)。
大年三十依然在赶稿的我
每画完一张都会用单片夹保护好
插画绘制过程
可能对一个绘本创作者来说,用什么技法画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的内容,因为技法是为内容和表达服务的,一个不断成长的作者的绘画风格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学习和突破才是创作最有意思的部分。
插画绘制过程
从2017年到2019年,我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调整故事板和草稿,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绘制《精灵的歌》的完整插图。虽然这个过程确实挺漫长的,中间也会遇到瓶颈期和丧失色感的时候,但创作就是这样,只是一时的热情和灵感肯定是不够的,后期还需要更多理性和严谨地去解决每一个遇到的问题。不过,当我最后看到那一厚摞作品时,是真的开心的。因为每一张画背后都藏着一个真实的我,它们记录了我在那个阶段所经历的每一个困惑、进步和思考。
《精灵的歌》的一些细节局部
7.录制“精灵的歌”
另外,可能这本《精灵的歌》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我制作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精灵的歌”。并且这首歌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承担一定的叙述意义。
《精灵的歌》乐谱
亲手绘制乐谱封面
我想把文字、绘画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为孩子们建立一个共生的艺术空间。但这方面可借鉴的资料比较少,我也不是音乐专业的,所以只能完全凭着感觉摸索。不过幸运的是,之前一起做活动的大提琴演奏家宋昭老师知道了这件事,虽然他非常忙,但他还是很快为《精灵的歌》谱了曲(我非常感谢他)。
19年和宋老师和邹老师一起做“音乐绘本工作坊”
不过,只有词曲是不够的,当我真正着手制作这首歌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我跑了北京五六个儿童合唱团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童声,最初的编曲不够贴合故事氛围,在编曲和真实伴奏之间很难抉择,后来又找不到有真钢琴的录音棚……意想不到的麻烦层出不穷,让我不知道如何处理。
才华横溢的思瑶
虽然折腾了一个多月,但在距离出版定稿还有两周的时候,曲子依然没有什么进展。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觉得自己不能辜负这么多人的努力,这首曲子一定要做出来。于是第二天,我和编曲老师一起修改了新的编曲,继续契而不舍地调研合唱团,最终(也可能是老天在帮我吧),我在保利wedo遇到了慧中小朋友,接下来的一切才得以在交稿前的24小时,在录音棚发生……
为《精灵的歌》制作编曲的赵濛老师
第一次和小朋友一起排练
录音棚录制中
为“指挥家”配音的杨博老师
《精灵的歌》乐谱和歌词
可爱的慧中小朋友
感谢参与这首歌制作和录音宋昭老师、思瑶、赵濛、杨博、阿银、志成、小谢老师和慧中小朋友,他们每个人都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让《精灵的歌》成为了一个惊喜。
8.排版/调色/印刷
一本绘本就算作者已经全做完了,但对于作为“商品”意义上的绘本还需要走一段路。接下来它还需要经历扫描电分、排版、调色、字体设计、审读、校对、选纸、打样、印刷、铺货、上架……只有负责每一个环节的老师都尽心尽力,才能让一本书最好地呈现给读者们。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感谢的是蒲蒲兰的编辑波波姐和昀宝,她们从《精灵的歌》的第一版样书一直跟进到出版,为我提了非常多宝贵的建议。可能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已经不仅是一本书了,因为它凝结了我们三个人这三年以来很多的时间、心血和回忆。
印厂调色(尽可能还原原作的色彩)
细心的波波姐为创作手记做的批改
昀宝为《精灵的歌》设计的手写字
下印当天校对颜色、盯印
印刷完毕
装订成书
结局
从一张音符的明信片开始,到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真正的《精灵的歌》,这场旅行,终于到结局了吧?
我想,多年后,读过《精灵的歌》的孩子们也将长大成人,如果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又听到了这首《精灵的歌》,会不会也像故事里的猎人那样惊喜——“哎?这不就是小时候爸爸(妈妈)一边抱着我,一边轻轻唱起的歌吗?”
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了,不过我觉得,歌声能去到的地方一定比飞机更远、比语言更多、比记忆更久;所以我也希望,《精灵的歌》能在孩子们心中多停留一会儿,让它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拥有千千万万个不同的结局。
/ 作 者 简 介 /
温艾凝(中国)
90后,毕业于英国剑桥艺术学院儿童绘本系和北京服装学院,并取得双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纯艺术语言与综合材料绘画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2014年开始从事绘本的图文创作,自己写故事,也为多家出版社绘制插图与封面,绘画风格温暖单纯,极具氛围感。
已出版插图书多部,独立图文绘本《音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