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京城映象,80后IT大叔,喜欢阅读和旅游,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个人精进+旅途见闻】干货。
摘要
今天一站一景之北京地铁2号线宣武门站,首先追溯宣武门的历史由来,接着探秘关于古有宣武门专走囚车说法的原因,最后的一站一景是打卡宣武门天主教堂,了解与天主教堂在北京发展的两个关键人物。
目录
01 宣武门的历史由来
02 古有宣武门专走囚车的说法是真的吗?
03 一站一景之宣武门天主教堂
宣武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偏南,宣武门西大街、宣武门东大街与宣武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交会处,可与4号线换乘。
宣武门是明清时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元代称“顺承门”,明正统年之前沿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扩建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城楼、瓮城后,取东汉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因与位于正阳门东的崇文门对称,故有“左文右武”之势,意味“文治武功,江山永固”。清朝入主京城后,“宣武门”的名称一直沿用。
宣武门城楼高30余米,为三滴水檐歇山式重楼建筑。在其瓮城内,原有砖砌的“五火神台”(亦称阏伯台、火星台),雨季时以水淹神台的位置来判断城内积水的状况,适时开门宣泄城中的雨水,故有“宣武水平”之说。宣武门曾是京城西部内外城的唯一通道,往北是西单、西四商业区,往南是菜市口、骡马市商业街。在此门之外不远处曾有多处墓地,送丧(灵车)的人多出宣武门,故有“灵门”之称。清代刑场也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车马也出宣武门,于是此门又俗称为“刑门”“死门”。清朝时曾对宣武门的城楼加以修葺,但其规制基本沿袭明制,民国年间箭楼被拆掉。
民国初年京城改用铁炮报时,钟鼓楼不再使用,每到午时正点,宣武门瓮城上的铁炮便会响起,声震四九城,人们以此对时,故称“宣武午炮”。
1949年后,宣武门城门洞宽和高度已不适合于现代化交通工具,尤其是无法为无轨电车搭建电线。1952年3月,在宣武门东侧城墙开辟了一个豁口,并在豁口外的护城河上架起了混凝土石桥,交通车辆均从此通行。
1965年修建地铁时,宣武门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在城墙原址建设地铁,护城河被填平为路。宣武门城楼、城墙和护城河从此不复存在。此后数十年间,宣武门外大街不断被拓宽,成为京城西部南北向的主干道。
老北京有九门走九车的说法,其中宣武门专走囚车,这个说法是真的吗?其实,我觉得宣武门走囚车,也是为了不绕远。
这个说法比较好解释,在明朝的时候,处决犯人的地方是在西单北边的缸瓦市到西四牌楼一带,因为明朝的刑部大堂和看押犯人的牢房都在西单牌楼的西北边,也就是现在二龙路(当时叫二龙坑)的地方。从牢房把死刑犯人押解到缸瓦市到西四牌楼一带是非常近便的。所以在明朝就不存在宣武门走囚车的情况。
到了清朝的时候,处决犯人的地方改为菜市口了,押解犯人到菜市口的囚车进出宣武门就比较正常了。宣武门瓮城外的西北角由清政府的刑部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三个大字“后悔迟”,是为了起到教育百姓、震慑坏人的作用。这是真正的历史事实。所以在清朝,宣武门走囚车完全是为了近便,不绕道,也不是说就一定规定囚车必须走宣武门。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大概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唐贞观九年,第二阶段是元代,前两次都由于某些原因而中断,基本上是灭顶之灾。第三阶段是明清时期,这次传入中国,基督教得到长足的发展。明末清初也是天主教在北京的发展时期。但受西方宗教和文化熏陶的外国传教士的到来,在观念上对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与此同时,这些传教士自身的宗教观念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宗教观念的挑战。在这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和宗教观念相互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以利玛窦为代表的部分传教士采取了适应中国国情、遵奉当朝的法规和习俗,并且努力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中寻找契合点。
天主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应该说非意大利传教士马泰奥·里奇——利玛窦莫属。利玛窦是他给自己起的中国名字。为了传教,他按照和尚的装束打扮自己,后来又留胡须、蓄长发、戴上儒冠、穿上儒服、坐轿子,尽可能使自己像一个中国人。利玛窦开创了耶稣会传教士尊重中国社会制度和礼教文化的先例。
为了吸引中国的士大夫,采取了“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的传教方式。由于利玛窦的努力,天主教在元朝灭亡以后重新出现在北京地区。宣武门教堂就是利玛窦在徐光启的帮助下创建的。宣武门教堂,也称“无玷始胎圣母堂”,人们习惯地称为南堂。利玛窦建立南堂后,在教堂里开办教会图书馆,展示西方的天文仪器、地球仪等,以此引起中国人对天主教的兴趣。当时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南堂就成为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载体。
明朝一品大员徐光启看到利玛窦《山海舆地图》和《坤舆万国全图》,产生了仰慕之情,便加入了天主教。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被称为明末天主教会“三大巨头”,也被称为“圣教三杰”,他们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万历十年(1582年)利玛窦到中国,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北京,万历三十八年闰三月十九日(1610年5月11日)去世。当时明神宗下令“以陪臣礼葬于阜城门外二里沟嘉兴观之右”,即今北京车公庄三塔寺藤公栅栏传教士墓地。
南堂后面的风光,完全是汤若望的功劳。明清易代之际,宣武门天主教教堂里的传教士也被限期搬出。教堂里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却泰然自若地坚守在南堂,不但不搬出,反而大胆地上书清政府:“曾奉前朝故皇帝令修历法,著有历书多帙,付工镌刻,尚未完竣,而版面已堆积累累;并堂中供像礼器、传教所用经典、修历应用书籍并测量天象各种仪器,件数甚夥。若一并迁于外城,不但三日限内不能悉数搬尽,且必难免损坏,修理既非容易,购买又非可随时寄来。”恳请“仍居原寓,照旧虔修”。第二天清朝统治者便法外施恩,并下令保护汤若望和教堂。并诏谕天下:“恩准西士汤若望等安居天主堂”,还特颁布满文告示,并张贴在宣武门教堂的门前。
清朝入主中原后,出于修历的客观需要,对这位通晓天文、历法的德国传教士十分器重,并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清顺治元年八月(1644年9月),汤若望精确地推算出全国各城市的日食时刻,使他在清朝的地位得以巩固。顺治皇帝将宣武门内原天主堂旁空地一块赐给汤若望,而且还赐银一千万两为建堂之用。当时满朝文武大臣亦争相捐助,连顺治皇帝的母亲也为在宣武门修建大教堂赏赐了银两。 清顺治皇帝曾24次到南堂巡视,与汤若望长谈,并且亲切地称汤若望为“玛法”(玛法是满语尊师之称)。
顺治帝去世后,汤若望失去了保护人,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反对西法制历的杨光先上书参汤若望“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得到鳌拜等人的支持,汤若望被判死刑。后在孝庄皇太后干预下,汤若望等传教士被赦免。但不久后,汤若望逝于南堂。一直到康熙亲政后,才为汤若望平反昭雪。
宣武门教堂曾数次受损于地震、火灾,又历经数次重修扩建,因此能保存至今,都是数代神父苦心经营的结果。现在所看到的教堂是1902年至1904年间重建的,大门为中式风格,进门后有汤若望铜像和花园假山。东院是教堂主体建筑,西院则是一些配房,供神父和教友使用。
往期文章:古有西直门专走水车的说法是真的吗?
往期文章:积水潭与北京中轴线有什么关系?
往期文章:古代城市的报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往期文章:古有安定门专走粪车的说法是真的吗?
往期文章:雍和宫,从龙潜福地到皇家第一寺庙
往期文章:京师自来水公司创始人,近代中国金融奠基人
往期文章:北京东四的十四条胡同你了解吗?
往期文章:国家级非遗“京音乐”的发祥地智化寺
往期文章:大国之门,建国门的历史背景和现代变迁
往期文章:新老北京站的风雨沧桑
往期文章:走进东交民巷,了解“国中之国”的屈辱历史
往期文章:走进西交民巷,聆听中国近代金融风云
往期文章:琉璃厂文化街,老北京文化味最浓的胡同
往期文章:一站一景之北京地铁14号线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