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黄飞鸿纪念馆
佛山黄飞鸿
黄飞鸿自幼从父习武,后又得洪拳名师真传。他曾以卖武为生,后在广州开设武馆,成为武术教练,在南派武术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广州,他设立医馆,扶危救急;后又应刘永福邀聘,任广东民团总教练,在抗日保台战争中立下功勋。1925年,黄飞鸿病逝于广州。
武者黄飞鸿
黄飞鸿6岁起随父黄麒英习武,12岁起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药;13岁时,从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学习武术,得其真传。16岁时,黄飞鸿在广州西关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门下弟子众多,为名重一时的武术家,奠定了他日后成为一代洪拳大师的基础。
黄飞鸿的影响
黄飞鸿纵横武坛数十年,对洪拳的普及和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门下弟子中不乏林世荣、莫桂兰、邓义、邓芳等出类拔萃的武术家。黄飞鸿的武艺通过其传人的大力推广,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功夫流派。而今,广东、香港、台湾以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美洲等地,都有黄飞鸿的拳术和狮艺流传,影响日益扩大。
黄飞鸿狮艺
醒狮表演是一门融武功,技巧为一体的技艺。黄飞鸿以表演狮子出洞,狮子浪柱,狮子采灵芝,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等狮艺著称,其中“飞铊”采青更称一绝。他将“飞铊”绝技与狮艺营路巧妙结合,以“飞铊”来青百发百中。黄飞鸿迎首创女子舞狮之先河,其要莫桂兰及女弟子邓秀琼的狮艺表演出种入化,李誉广州,香港。
电影黄飞鸿
1949年以来,以黄飞鸿为题材的电影共拍摄了一百余部。各时期不同风格的黄飞鸿题材电影,塑造出一个生动传神的黄飞鸿艺术形象,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钟爱,历久不哀,并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功夫电影的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亦成为世界电影界的不朽神话。
在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各类艺术作品中,电影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对黄飞鸿艺术形象的塑造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并由此造就了一批演艺人才。
粤剧黄飞鸿
黄飞鸿的艺术形象于1944年由超华剧团第一次搬上粤剧舞台,剧名为《黄飞鸿正传》,共三集,由著名编剧家唐涤生编剧,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主演,在香港多间大戏院公演。继1949年电影《黄飞鸿传》获得极大的成功后,1951年,关德兴将电影《黄飞鸿传》搬上粤剧舞台,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柬埔寨金边、美国三藩市等世界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关德兴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南派武术和狮艺,演活了黄飞鸿,使该剧深受观众欢迎。此后,梁荫棠等佛山、广州的著名粤剧演员也相继演出了该剧。
小说黄飞鸿
以黄飞鸡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始见于小说。早在1933年,林世荣的徒弟朱愚斋撰写了第一部介绍黄飞鸿的小说《黄飞鸿别传》。继朱愚斋之后,忠义乡人,我是山人、思佛山人、禅山人等小说家又出版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小说,在40年代最为鼎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11位小说家发表了20部黄飞鸿题材小说,正是由于小说的成功,促使黄飞鸿的形象相继出现在舞台、电影、广播、电视上,成为家喻户晓的武林人物。
咏春堂.一代宗师
咏春传正统,华夏振雄风。
武术精神
叶问,一位武者,
更是一代宗师,一代武魂。
咏春,一个拳种,
承载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其尚武智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神形兼备的风采,它培养了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叶问的武道一生是弘扬中华民族武术思想的一生。叶问在认识,掌握,发展和弘扬咏春拳的过程中,坚持不断探索、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不仅致力于防身御敌、制人取胜的技击艺术传播,更将中国武术精神予以发扬。
自叶问而发扬光大的咏春拳,经叶门嫡传和再传弟子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使之与时俱进,走向了世界,形成了更为开放、包容的特质,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独特的咏春文化。
咏春拳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正是希望通过展示叶问的一生修为来达到激励民气、振奋武魂,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衷心祝愿中华武术在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中迈向世界。
孔圣园
祖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