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让无数人记忆犹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场奥运会。
然而,这背后却并不是中国第一次为申办奥运会而努力,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就曾申办了一场奥运会,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多年之后,人们才渐渐了解到失败的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各方面建设都要提上日程,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二字的涵义很深刻。
1990年夏天,邓小平同志视察了亚运设施,那会他看到了刚刚建起来不久的场馆,心里也十分高兴,对身边人说:“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
在邓小平的心目里,如果不办奥运会展现出中国的新风貌,那么这些场馆就是巨大的浪费。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算起,已经有几代体育工作者的更迭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奥运会是世界所公认的,从刘长春单枪匹马前往洛杉矶开始算起,也只有许海峰于1984年夺过金牌。
看来,想要在体育方面让世界看到中国,大家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去走。
也正是邓小平亲自过问下,“举办奥运会”这个在过去大家都不敢想象的事情,终于走上了规划。
当年9月,杨尚昆会见了萨马兰奇,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希望举办2000年的奥运会,萨马兰奇听闻后也非常高兴,表达出积极支持的意思。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对奥运会的憧憬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那年亚运会闭幕式,一条“亚运成功,众盼奥运”的横幅也出现在观众席上。
民众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风向,在北京,街道上还出现了一条“我们能够办好亚运会,我们也能够办好奥运会”的条幅,说明了做好此事已是人心所向。
闫仲秋参与到这件事当中去也是在1990年,他当时从市政府研究室被调到了亚运会组委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原本一直都从事着和亚运会相关的工作,可在亚运会结束后,他就被领导留了下来,并被告知了未来目标:申办奥运。
从1990年到1993年这段时间里,一直都是前期的筹备工作,中间耗费了大家很多的精力。
伍绍祖当时是国家体委的主任,也是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执行主席。
他曾说过一句话来形容奥运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过去,我们对于举办奥运会只是有一个朦胧的梦想,在邓小平的谈话之后,才是我们国家下定决心申办奥运会的真正开始。”
1991年4月中旬,北京市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了要申办2000年的第27届奥运会,奥申委每天都在北京东直门一带的一幢小楼当中办公。
大家都知道未来的压力会很大,不过也鼓足了信心,毕竟不久之前才刚刚召开过亚运会,也算是积累了深厚经验的。
“申办奥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所有媒体人眼中的热词,老百姓都关注着这件事,也希望有个结果,不少海外华侨在知道了情况后也兴奋不已,看着自己的祖国渐渐繁荣昌盛,心里是十分愉快的。
项目的相关推动者也深知,若是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信心、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关的建设也一直都在推进着,申办的会徽也被设计出来,巧妙地运用了“北京”精巧变形,形成了天坛祈年殿的图案。
做好一切准备只是一个基础,想要实现成功申办,关键还是要做好每一位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工作。
北京申奥委将这一项工作定为“重中之重”,也明确制定了对外联络工作和指导方针,要求“广交朋友”、“多做工作”。
在那几年准备的时间里,中国一共派出了62个团组出访了54个国家和地区,和很多国家的国际奥委会成员都有过接触。
还有63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委员来到了中国访问,对待他们,中国也拿出了很高的接待规格。
要促成这样的事情,还是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
在所有和北京存在竞争关系的申奥城市中,愿意如此大费周折的,也只有悉尼了。
一场规模如此庞大的体育盛会,耗资自然不会少,这就需要国家内部的百姓们都能够通力配合。
全国范围内和北京范围内在当年都有过民意调查,支持率分别是92.6%和98.7%,反观竞争对手城市,就连悉尼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么高的比例。
在千呼万唤之中,1993年9月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抵达了蒙特卡洛。
不过,他们刚刚到来,就感受到了气氛的凝重。
代表团是做好了准备的,他们自然知道,选择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也是国际斗争的一个缩影。
9月23日,5个主要申办城市在国际奥委会作了最后亮相,北京被排在第四位。
这五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也称得上是各具特色,大家的心里都捏着一把汗。
根据此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最终的“决战”大概率还是爆发在北京和悉尼之间。
投票环节是令现场无比焦灼的,北京在前三轮投票环节全部领先,可在第四轮,悉尼就逐渐开始了反超,最终,北京仅仅以2票之差败给了悉尼,遗憾落选。
闫仲秋回忆道:“当时,萨马兰奇主席从信封中取出了投票结果并且宣布了是悉尼获胜之后,我们所有人的脑子都是‘轰’的一声,好像被重锤砸到一样,现场的澳大利亚人欢呼拥抱,我的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
在外最后的两天,对于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的成员们来说是格外煎熬的,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回去交差。
可他们抵达北京后,还是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指出“申办奥运会,没有失败者。”
若是仔细想想,这次失败也是能够接受的。
在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时候,中国以极为微小的分差失败,而1993年的中国,走向世界也并没有太长的时间。
对于大众来说,失落感自然是有的,不过这是中国迈向主办奥运会的第一步,所有经验最终也变成了一份《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总结报告》被提交到了中南海,这件事就算这么过去了。
多年后再来回忆,这次失败并不是因为中国准备不充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想要了解中国,奈何,当时的国际斗争依旧很尖锐。
伍绍祖后来就细说了关于北京申报2000年奥运会失利的原因,透露出了很多内幕,他也十分明确地指出:申奥首战失利,外因大于内因。
美国,是造就“内幕”的首要国家。
那会的美国在世界可以说是横行霸道,他们见不得人好,也是明面上的事情。
从北京方面公开宣称要举办2000年奥运会开始,美国就走上了使坏的道路,一直到1993年这段时间里,他们造成了二十多起大大小小的事端,在世界上四处散播不利于中国形象的言论。
当年美国众议院还通过了一项决议,不支持中国举办奥运会。
此外,美国的国会甚至还通过了反对中国举办奥运会,能让国会在这种事情上大动干戈,在整个美国的历史上还是极为罕见的。
在其他国家,美国还企图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抹黑中国,“银河号事件”便是一个缩影。
这个“银河号”是中国的一艘运输船,结果美国却跑了过来,说这艘船上是有毒气的,还要登船检查。
按理说,美国这种做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他们要求登船检查更是不符合国际条例,奈何船上的工作人员还是出于安全角度考虑,无奈让美国人上船检查,他们查了之后确实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就道了个歉。
这样的事情在那几年也不少,不过都没让美国得逞。
可美国的表态确实会给其他国家造成压力,很多国家的经济都被美国牵制着,想要做到公正,显然不太现实。
申奥失败算得给广大民众“上了一课”,让大家更加理解到中国在“走出去”中面临阻力的来源。
这件事也给伍绍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9月26日是北京申奥代表团从蒙特卡洛回到北京的日子,当时还有很多大学生来到首都机场迎接代表团,大学生们喊出了‘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
有美国的阻力在,中国才以微弱的差距输给了悉尼,若是没有美国,恐怕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还有一个“内幕”,算是一个“潜规则”。
从过往来看,一般来说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很难会一次成功,都是要经过几次的,第一次就志在必得不符合这个“惯例”。
当然,这几年的努力绝非“无用功”。
1993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没有被世界熟知,而同时期的美国已经在世界横行霸道几十年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宣传需要突破美国的阻力,那么申办奥运会就是一个契机。
而来来往往这么多次的交往过程中,目标虽是申奥成功,可这也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相互了解,也更好宣传了中国,让世界人民从美国的虚假宣传中走出来,这同样是一件好事。
对于这3年的努力,伍绍祖认为首次申奥不能说是完全失败。
邓小平见到伍绍祖后,还勉励他说:“申办不成,没有关系,总结经验。”
接下来的时间里,伍绍祖还是希望能够再接再厉,早点把这件事给做成,也算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待。
1997年,亚洲很多国家都遭受了金融危机重创,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都保持得比较稳定,北京也在综合治理方面上了一层新台阶。
伍绍祖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
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申办组理性更强,也没有提出“志在必得”,而是将口号改成了“积极争取”。
四字口号的改变,也让大众的心态更加平和,特别是那些年民众更加认识到了美国的作风,也就没有那么高的期待了。
伍绍祖是在2000年离开国家体委去从事其他工作的,不过他对于申奥工作一直关注着,过去的那么多年时间里,也正是他打下的地基。
2001年,北京如愿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没有太多思想准备的民众听闻消息后沸腾了。
这个结果也在伍绍祖的意料之中,在那会,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中国的建设成果,也不断认识到真正的中国。
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当中,“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也具有了很大的成效,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当然,这些也有伍绍祖的重要贡献。
作为两次推动北京申奥工作的主要领导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对体育运动也有了很多观念升级。
他说过:“‘健康比奖牌更重要’这句话写得很好,一个强国会很清楚,我不是靠金牌来立国的,一块金牌都不拿,照样是强国,中国慢慢强大起来了,金牌多一块少一块无所谓。”
从这句话中,也能感受到伍绍祖对于申奥工作态度的转变,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也是个过程,举办奥运会只是锦上添花,就算不举办奥运会,中国一样在发展,一样会变得强大,不会因为一场奥运会而发生太大的改变。
在2008年,《人物周刊》专门采访了伍绍祖,询问道:“您对于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会说些什么?”
伍绍祖的回答非常简单:“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我的首次申奥记忆 闫仲秋; 北京观察
伍绍祖细说北京首次申奥失利的真实原因 涵子;华南; 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