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1995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在多数人意识里,阅读是件私人化且不可或缺的事情。想阅读时,不分昼夜、场合也要去读个半卷。
不想阅读时,4月23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我们并不把读书列为一项仪式,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就呼吁众人静坐以读。
毕竟,读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义务。
这个被从日历上圈定并命名的日子,不止是用来读书的日子,更是对书籍、阅读、人类智慧的礼赞。
对于被书籍喂养的人来说,阅读本就该成为一种日常,如同吃饭和睡觉一样。
阅读也不仅仅是读书,还包括读自然、读森林、读人、读心情、读思考。
因此,当我们不想读书的时候,还可以走进自然,读风、读雨、读鸟叫、读花香,读自己,读友人,这些都是一种“阅读”。
人生所有的阅读,都沉淀着你的气质,也记录着你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阅了解世界,越认识自己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沉浸于阅读的体验,任何精妙的比喻都显得干瘪而词不达意。
《一本书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美国]
没有一艘舰船能像一本书带我们遨游远方 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诗行如此欢跃飞扬 即使一贫如洗它也可以带你走上无须路费的旅程 这辆战车,朴素无华却载着人类的灵魂
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才没有直接把书籍比喻成什么,而是连用了两段“没有……”,舰船即使再牢固,也都有它无法涉足的场域;骏马纵然一跃千里,终究有无法超越的局限。
而唯有书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禁锢,拓宽灵魂的边界,铺展生命的广度。
去年我国人均阅读量达到7.99本,虽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仍显匮乏。
每当我们和朋友碰面,总会打招呼问:“最近在追什么剧?”、“新发现了哪家餐馆?”,或者:“去了哪里旅游?”
很少有人会问:“最近在读什么书?”
而当我们怀着真诚的好奇心时,“你在读什么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其实是在问“你现在是谁?你正在变成谁?”
“无书可读”,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有书不读”,不仅是是现代一部分人的懒惰和贫乏,也是社会的一种病态和尴尬。
春日宜读书,闻风坐相阅
春天正是读书天。
“读书是无处不可的,于山中可读书,得其空灵;于海上可读书,得其辽阔;于花荫下可读书,得其馨香;于月夜可读书,得其静谧。”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谈论这些,并非在谈阅读之用,而是自省,也是唤醒。
“几千年来,有人识字读书,有人识字而不读书,有人不识字不读书,有人不上学读书而跑书摊买书买画报看,各得其所,并不都是书呆子。不是个个都那么打算盘讲眼前实用效益的。”
阅读,也许不会教我们如何成材,如何育人,如何救援,如何护林……但在阅读中,每个人都将有所遇见,寻觅到更加充实、丰富的自己。
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让我们不至于在一地鸡毛的琐事中沉沦,读过的书能涤尽繁茂浮华的功利,淬炼出宠辱不惊的胸怀。
你会知道,在你生活的这个世界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有很多人曾经走到那里。
你会知道,你现在所有的情绪,好的、坏的,愤怒的、忧伤的、迷茫的,都有人经历过。
多么幸运,书给了时间
苏珊·桑塔格曾说:书让我们彻底成为人。
国粹君更愿意把这句话理解为:
当我们像阅读一样去投入、包容、体认,才有了打破自身的局限和狭隘的可能性,也便有了打量自身和人类的眼光,于是开始懂得真正的谦卑和哀矜。
一本书就是一株花卉,花儿们在原野中相逢,你与我,在世界相逢。 无论我们是否会爱上阅读,都希望阅读这件事,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相逢更多有趣的灵魂,能让我们在沮丧、迷茫、精神贫乏时,握住一束不会消失的光。
“书”给了时间,遇见了你,这是多么幸运的事。
人生而不同,但因为读书,凡目光所及之处,皆为征途。
那么,请让我再早一点,
“书”给时间,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