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河“河道干挂大理石”一事引发关注。7月6日,社交媒体上流传信息称,郑州投入34亿元,给金水河22公里河道挂大理石砖,被网友调侃为“花34亿给河道贴瓷砖”。昂贵的石材,先进的施工工艺,天文数字的金额,种种元素让这则消息很快上了热搜。
舆情发酵之下,郑州市城建局7月10日通报了相关情况:34.02亿是整个金水河整治工程的总投资,其中挂贴石材的河道长度约10.8公里,占整治总长度大约一半,挂贴石材位于人行步道外侧,总面积约2.68万平方米,总造价约650万元,占总投资的0.2%。石材也是花岗岩,而非网传的大理石;石材挂贴在人行步道一侧的护岸桩挡墙上,不是在网传的河道里。
通报称,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金水河行洪排涝能力不足、服务设施陈旧、河道生态功能及服务功能缺失等问题,是集行洪排涝、生态功能修复和滨水服务百姓生活于一体的综合工程。
“根据国内类似工程经验,对(人行步道外侧)表面进行处理是必要的”。通报还表示,挂贴花岗岩立面可抵抗金水河百年一遇洪水的冲刷。
一个本来普通的水利工程,却引发了如此之大的流量与关切,甚至需要官方引述“H型预制构件”“石材挂贴”等专业且小众工程术语加以解释,本身说明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金水河作为一条流经郑州市区的重要河流,曾经因为缺少管理而成为臭水沟,在2021年的“7•20”特大暴雨中也出现了河道坍塌、影响行洪等问题,对其进行整治,恢复行洪功能,确实很有必要。而将其打造成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乐园,也并无不可。
但问题在于,近年来,一些地方经济增长承压,财政紧张的现象愈发突出。2022年,郑州市GDP仅增长1%,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为1130.79亿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92.8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56.8亿元,同比下降10.3%。
根据郑州市城建局官网信息,金水河综合整治的资金全部来自财政。在财政入不敷出,支出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仍然按照此前的预算推进河道整治,是否有些不合时宜?或许,这正是此事引发强烈关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2022年以来,烂尾楼问题在郑州集中爆发,乃至引发业主的“联名停贷”风波,至今尚未完全解决。一些郑州市民质疑的理由是,公共财政是否应该优先解决这些更为紧迫的民生问题,而不是用于“看上去很美”的滨水服务项目?当然,已经在预算进程中的财政资金是否以及如何能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具体到“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其行洪排涝、生态修复、滨水服务三大目标是否存在轻重缓急的问题?其中有没有、又有多少可以节约成本、优化项目的空间?
比如,对人行道外侧立面的处理,是否一定要挂贴花岗岩?直接外露的石墙,是不是也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冲刷?另外,项目设计中人行步道过低,施工现场就有工人质疑,“下大雨河道就满了,水与人行步道齐平,铺这个浪费”。也有郑州市民介绍,金水河畔原本就有人行步道,现在步道高度变低了,降雨后河水反而容易漫上来。如果财政充足,这些锦上添花、更亲水、更美观的做法当然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在财政紧张的当下,是否可以先解决最优先的行洪排涝问题,其他目标放到以后再说呢?
此外,项目的招投标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也是公众关注的重点。众所周知,类似的大型市政建设项目,往往是腐败的高发区。市政工程要在阳光下运作,在各个环节都需要更高的透明度。郑州有关方面有必要公布项目各标段的详细开支预算,接受公众监督。
更进一步,此次事件反映的不止是表面上工程造价上的那点疑问,更是折射出公共财政预算与公共工程合理性的问题。
公共工程是政府资助或政府直接从事的各项建设,所需资金无论是来自直接财政预算还是以各种手段融资,其成本的最终承担者都是全体纳税人。公众不仅有权监督公共工程的支出用度,也有权利评议公共工程本身的合理性,评估公共工程的具体方案。类似金水河整治这样的大型工程,当地政府理应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与参与权,方能经得起后续的种种检验。
王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