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让人生充满智慧,使内心丰富多彩!请跟我一起走进历史,看朝代变迁、与先贤对话!领略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从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大汉王朝的远征铁骑;从百年屈辱的大地悲歌,到取消帝制走向共和!一天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中华五千年!
第三十四集 凤鸣岐山(上篇)
西周,位于西岐之地(今陕西宝鸡),典故“凤鸣岐山”指的就是这里。传说,西周文王在岐山时,曾听到凤凰在山上鸣叫,人们认为凤凰是为文王的德政而来,是西周兴盛的吉兆,于是就把岐山称为凤凰山,山下的镇叫做凤鸣镇。因此西周时,凤凰就被视为神奇的吉祥鸟,器物之上也颇重凤鸟纹。
周人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其最早兴起于今陕甘一带。相传周人的始祖为后稷(hòujì)。不过,后稷只是一个代称,据说为“主管农事之官”,他的真名其实叫弃。弃是五帝之一帝喾(dìkù)的嫡长子,其母为帝喾正妃-有邰女姜嫄。传说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因善于五谷农耕,被尧举为“农师”,后被舜封为“后稷”,其封地位于古邰城(今陕西咸阳武功县)。由于弃为农耕做出过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谷神”。
史料上记载,帝喾有五子。正妃姜嫄生子弃,为西周始祖;次妃简狄生子契(xiè),为商之始祖;三妃庆都生放勋,是为尧帝;四妃常仪生子挚,是为帝挚。帝挚虽为庶子,其母地位低下,但由于其在众兄弟中年龄最长,因而得登帝位。不过其在位仅9年,便让位于尧;传闻五妃建疵,与简狄为姐妹。建疵生台玺,但因台玺无封地,便跟在庶兄子弃身边。子弃后,传位于台玺,台玺传位于其子叔均。叔均后,首领之位又传回弃之子不窋(búkū)。而后,不窋的子孙得以世代相传。因此说,子弃与台玺,叔均与不窋,都可以称为周之先祖。
夏末以前,周人一直活动于陕甘一带。后来,为躲避戎狄滋扰,周人在其首领古公亶父(dǎnfù)的率领下,迁徙至岐山平原(今陕西岐山县),并在此兴城建邑,定居下来。商王武丁时期,周已繁荣兴旺,并渐渐发展成殷西大邦,成为商的重要封国。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后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追尊其为“太王”。周太王主政期间,西周在政治、经济以及人口等诸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说,周太王有三子,长子姬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聪明早慧,深受周太王宠爱。太王于是就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由嫡长子即位,因此周太王时常郁郁寡欢。泰伯在明白了父亲的心意后,就与二弟仲雍借出门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远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而后,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勾吴古国,也就是后来春秋末期一时风头无两的吴国。
周太王死后,其少子季历继位。季历执政后,励精图治,对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商王文丁为拉拢周部,遂将女儿嫁给季历,并封其为“牧师”。然而,随着周势力的不断扩张和日渐强大,商王终起猜忌之心。于是,为遏制周族势力发展,消除隐患,商王文丁便以封季历为“方伯”为由,将其诓至殷都,软禁了起来。一段时间后,又寻机将其杀害。商周之间的矛盾由此陡然加剧。
季历死后,由其长子姬昌继位。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韬光养晦,表达出对殷商的臣服忠心,于是被册封为西伯,称西伯昌。商朝末年,因受“九侯之女事件”牵连,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yǒulǐ在今河南汤阴)。传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文王推演出了被后世誉为“大道之源”的千古奇书-《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相传,文王被纣囚禁后,面对监狱空空的四壁,便展开了一场宏大的冥想。狱室的小窗外,天地轮回,日月更替,狱室内的文王也随之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勾画。他思索和勾画的,正是从上古时流传下来的“八卦图”。传说,八卦为伏羲首创,后继承于神农,发展于黄帝。它以简单的图形和数字,以阴阳的对立和变化,来阐述纷纭复杂的世间现象。伏羲所创立的八卦称为“先天易”,神农所推演的八卦称为“连山易”,而轩辕黄帝所作的八卦则称为“归藏易”。于是,文王在其基础上,开始潜心研究、整理,并逐步将其规范化、条理化。
文王的《易经》不仅承袭了伏羲八卦,还进一步从世间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了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文王认为,虽然万事万物生成的根源可以抽象归类为八种,即“天、地、水、火、山、雷、风、泽”等八种自然现象,但具体的事物则又是无穷无尽的。由此,八卦中的每一卦又都可以为太极,即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他还认为,现实中的事物都有规律可循,人头脑中的思想也是如此,而且其主导的思想也参与了世间运行。于是,他把自己总结的“天道、地道和人道思想”融入其中,将八卦演绎成八八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有了卦辞、爻辞,从而使八卦在运用上更合理、更方便,更能反映宇宙间的复杂变化。《周易》由此诞生。
《周易》因诞生于伏羲八卦之后,因此又称“后天八卦”。虽然它在形式上,属于占筮书(zhànshìshū),但却广泛地记录了西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由此也被称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汉代后,《易经》又被道教所吸收,从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易经》将阴阳作为核心和首要的概念,而道家也讲阴阳。由此,《易经》中的“太极图”也就成为了道家的图形标志。后来,又经过周公(文王第四子姬旦)和孔子等人的推论和解读,渐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周易》一书。
文王被纣囚禁于羑里,一晃就是几个酷暑寒冬。相传,文王长子伯邑考(又名姬考),见父久不回西岐,放心不下,于是前往朝歌,探看究竟。妲己本性淫荡,见伯邑考少年英俊、风度翩翩,禁不住春心荡漾,百般勾引。然而正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伯邑考乃正人君子,因此妲己的多番试探,均被其严词拒绝。妲己于是恼羞成怒!她倒打一耙,反诬陷伯邑考调戏自己。纣大怒,遂命武士将伯邑考剁成了肉酱。后又将其烤成肉饼送与文王,想捎带着试探一下文王的反应,看看他是否存有“不臣之心”。
文王由卦象得知爱子遭劫。所以当肉饼送到后,他非常明白纣的险恶用心。以防露出破绽,被纣抓住把柄后为其所害,徒丢了性命,因此文王明知是其子,但仍装作浑然不知。他强忍心中巨大的悲痛,含泪吃下。
传说,当年文王吃下肉饼后,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但他一直坚持到看守离去,才将吃下去的肉羹呕吐了出来。而肉羹落地后,竟神奇般地幻化成了白色的兔子。兔子仰头看向文王,眼神中充满了温情。良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文王望着“爱子”,瞬间心如刀绞!想到儿子的惨死,想到父子之间自此将阴阳两隔,他禁不住又悲从中来,抱头痛哭。
相传,伯邑考死后,被就近埋葬在文王当年的囚禁之地-羑里,而今在河南安阳汤阴羑里城西北角,尚存有其墓冢,且墓碑上还刻有“伯邑考之墓”等字样。不过,当地的百姓却将其称为“兔儿冢”。“兔儿”也就是“吐儿”之意。时至今日,在羑里城附近的百姓中,还流传着一句俗语: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因为在当地人的心里,兔子就是文王长子伯邑考,是他冤死后灵魂的化身,是充满灵性之物,害之不吉。(未完待续)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关注我,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