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 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出身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家庭。二十岁时,他被地方官以“孝廉”名义推选为郎(官名),不久升为洛阳北部尉,负责管理京都地方的治安。洛阳是首都,豪强贵族很多,不好治理。曹操到任后,造了几十根五色棒悬挂在大门两旁,有违犯禁令的就用棒打死,以此来惩办那些触犯法令的豪强。后来,他在济南任相时,有十几个县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被他奏免了八个。为此,当时豪强都非常恨他。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领兵镇压黄巾起义,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192年,青州(今山东中东部)黄巾军再起,攻到兖(yǎn)州(今山东西部)各地。曹操纵兵追击,打败了青州黄巾军,得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他从中挑选精锐,充实和扩大自己的队伍,号为“青州兵”,成为自己的军事主力。
196年,汉献帝从长安军阀董卓残部的控制中逃回洛阳,曹操要汉献帝迁都到许(今河南许昌),把这个傀儡皇帝直接放在自己的势力控制之下,然后利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军粮供应也很缺乏。为了安定社会,解决军粮问题,曹操在迎献帝迁都于许的这一年,在许的附近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招抚流民开垦,第一年就取得了很大成绩,获得了一百万斛粮食。此后,他又把屯田推行到其他各地。几年的工夫,今河南一带地方农业生产便逐渐恢复起来。屯田地区的粮仓都堆得满满的,保证了军粮的供应。这是曹操迅速统一北方的可靠的经济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感到自己的力量还不够雄厚,一时还不能统一全国,还必须努力积聚力量。因此,他一面继续推行屯田政策,减轻赋税,发展农业;一面积极整顿内政,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他曾先后三次下令求贤,只要有真才实学,即使“出身微贱”“门第低下”,也可以被量才录用。这一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豪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许多奋发有为的人得到了破格提拔的机会。同时,他还积极提倡文学,对当时知名的文人极力争取,加以重用。流落匈奴十多年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就是由于他的招揽被赎回来的。曹操本人就是一个杰出的诗人,诗歌写得很好。他的两个儿子——曹丕(魏文帝)、曹植(曹子建),一个是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一个是当时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父子三人在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曹操是一个有多方面才能的人,他不仅会打仗,而且还精通兵法,《孙子》十三篇,就是经过他的整理流传至今。
总之,从上面的叙述来看,曹操虽然曾经镇压过黄巾起义军,但是他做过许多有益于当时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好事情,就他一生主要的活动来讲,是功大于过。他是我国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唐赞功)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