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所谓的“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61年,控制政权64年之久。也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
有关乾隆的轶事野史也为市井小民津津乐道。
但是你知道吗?乾隆没事就喜欢写诗,乾隆的一生留下了四万八千多首诗。
这到底是什么规模?做个比较,曹雪芹的祖父唐寅主编的《全唐诗》也就是收录了48900多首诗。
乾隆是闲来无事就写诗。吃一根黄瓜写首诗,下场大雨写首诗,掉根头发写首诗,打个喷嚏写首诗。
总之就是写诗有瘾。同样是帝王,李煜的词作读来有亡国之痛,有文字锤炼,有无可奈何,有凄惶冷落。
乾隆的诗,只有数量。
可是你想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甚至大学里学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谁能完整背诵一首乾隆的诗歌?谁能说出乾隆的诗歌名句?
我估计是没有。
诗歌创作不在于数量,四万八千多首,没有一篇能拿得出手。这就是乾隆的诗歌水平。
唐朝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仅仅一首,就“孤篇压全唐”。
王之涣凭借着仅存的六首诗就可以在唐诗历史上有自己的位置,哪怕只有一首“春风不度玉门关”。
张继凭一首《枫桥夜泊》就可以名垂千古了。所以,写诗真得有天赋,得有质量,不然,数量再多也是无益,只能是味同嚼蜡,灾及梨枣。
有人说了,乾隆比不了唐代的大诗人,和同时期的诗人比呢?
不用和同时期的诗人比,乾隆四万八千多首诗,比不上他爷爷康熙的一首诗。
不信?你看看。
有人说,这首诗哪里好?没有名句呀。
康熙要表达什么呢?那需要了解康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大清帝国北边的沙皇俄国,原来是一个欧洲国家,但是历代沙皇都热衷于扩张领土,包括我们熟悉的彼得大帝。
17世纪中期,沙俄开始侵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雅克萨在今天黑龙江的漠河以东,黑龙江的北岸。
在雅克萨一带,沙皇俄国侵略者烧杀抢掠,中国军民对沙俄的侵略进行了自卫反击。侵略者全部被肃清。
1979年上影厂拍摄的著名影片《傲蕾一兰》就是反映这段历史的。
但是沙俄侵略者又卷土重来,在雅克萨修筑城堡,到处抢掠,清政府要求沙俄撤出雅克萨,但是俄国侵略者置若罔闻。
康熙决定决定用武力解决中国东北的疆土完整,出兵雅克萨。
因为这时候三藩之乱已经平定,台湾问题也解决了,台湾的郑氏家族被打败。清政发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康熙有精力来应对东北的沙俄了。
1685年,都统彭春统帅了一支由满、汉、蒙古、达斡尔等官兵组成的三千人的军队从瑷珲出发,到达雅克萨城下。
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彭春先是向沙俄发出最后通牒,劝说来犯之敌撤出雅克萨。
但是俄国的督军托尔布津则傲慢无礼,认为雅克萨城坚固,城内有众多哥萨克士兵,还有各种武器。一口回绝了清军的告诫,要和清军一战决胜负。
清军在彭春率领下,水路列阵,用炮火猛烈轰击雅克萨城。双方鏖战整个一个夜晚,侵略者损失惨重。
天要亮的时候,彭春在雅克萨城下堆满柴草,要用火攻之计。托尔布津这时候,就玩弄了光棍不吃眼前亏的招数,假装投降。
彭春等根据康熙实现的命令,允许托尔布津退回到尼布楚。这次清政府体现出了过于大度:雅克萨城的侵略者可以带走所有物资和武器,这也太宽大了。
700多名雅克萨士兵撤走,甚至感动了其中的40多名沙俄士兵,要求永远留在中国。清军将领犯了错误,没有在雅克萨驻防和防守。仅仅是下令把雅克萨城焚毁,然后班师回到了瑷珲。
两个月后,托尔布津卷土重来,率领一千多人,十二门火炮。清军这次的雅克萨之战,将领是萨布素。萨布素率领清军实行包围和坚壁清野的政策,也就是围困。
在围困至于,还炮击雅克萨,托尔布津也死去。半年后的冬天到来,俄军弹尽粮绝,流行坏血病。城中就剩下66个俄国士兵。
这时候,俄国特使到北京和康熙谈判。康熙再次体现出了大度:给雅克萨城的雅克萨送去了粮食,甚至派医生给重病的沙俄士兵看病。这可能是康熙深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
1687年,中俄两国开始谈判。这时候俄国的统治者是彼得大帝,15岁。俄国正在和土耳其争夺黑海控制权,在和土耳其的战争中,沙俄战败。
沙俄这时候无力顾及遥远的西伯利亚和中国的东北。沙俄和土耳其的战争让沙俄焦头烂额了。
清政府对这一切都不知晓。清政府不清楚这是谈判的极好的筹码。在谈判中吃了亏。
为什么在胜利的情况下还吃了会亏?
这时候,康熙面前也有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长期困扰清王朝的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这时候沙俄侵略者和噶尔丹勾结起来,沙俄支持个噶尔丹进攻蒙古的喀尔喀蒙古。
康熙面临着的问题:东北有沙俄的纷扰,西北有噶尔丹的叛乱。
谈判桌上,索尔图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据理力争。索尔图甚至要以停止谈判为威胁沙俄代表,沙俄代表是戈洛文 。
沙俄先后提出中俄两国以“黑龙江至海为界”、“以牛满河或精奇里江为界”和“以雅克萨为界”三个侵略性的方案。都被索尔图严词拒绝,谈判一时陷入僵局。
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在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正式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
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里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沙俄也在事实上承认了侵略黑龙江地区为非法,并且把沙俄侵占的一部分领土还给中国。
而沙俄也将中国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纳入了沙俄的版图,把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划为待议地区。
沙皇彼得大帝对戈洛文的摊牌结果非常满意,对戈洛文进行嘉奖。
康熙对谈判结果也表示满意,要尽快结束东北的边境冲突,击中力量对付噶尔丹的叛乱,维护西北边疆的安定,维护国家的统一。
《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中国政府做出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签订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是的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较长就的安宁。
康熙也能有更多的经历来解决西北噶尔丹的叛乱问题了。最终,噶尔丹被康熙战败,服毒自杀。
康熙在世的时候,对西方殖民者和沙俄一直抱有戒心。经常“巡查外界”。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两年后的1691年,康熙再次打破古北阅兵。古北口在今天北京密云古北口镇。
阅兵的那天晚上,碧空朗朗,月上梢头,湛蓝的苍穹显得格外空阔,清幽的月光特别清澈。康熙一时诗兴大发,吟诵了一首七绝。
前两句“桂树清光挂碧月,云开万里塞无烟。”是写景,烟是指烽烟,暗示的是边境的安宁和巩固。后两句“远人向背由敷政,惟在筹边与任贤。”
仪式是外族人拥护我们还是反对我们,在于我们自己的政治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妥善谋划边防和任用咸菜。康熙对当时的形势做了正确的分析。
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抗外来侵略方面,做出了贡献。只可惜,康熙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在鸦片战争之后,东北领土大片丧失。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之后,清政府先后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和西北领土。康熙在九泉之下,也会慨然长叹,他的这些不肖子孙的无能和昏庸。
有人说,清朝的衰落是从乾隆开始的,有一定的道理。乾隆六下江南,极大消耗了国家的财力;大搞文字狱,严重扼杀了知识分子的才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师团来华,继续闭关锁国、夜郎自大;重用和珅等贪官,吏治更加腐败。
至于乾隆的诗歌作品,实在是没有什么思想性和文学性。和康熙的诗作比起来,是不是相差万里呢?
不信?你看看这首乾隆的诗作,有没有朋友圈打油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