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名将马玉昆是安徽蒙城人,自幼生长在雉河集,也就是捻军创始人张洛行的老家。可以说他本来是非常有机会成为一名捻军的。但是命运的安排却让他成为了捻军的敌人,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后来的抗日名将。
如果马玉昆的命运稍微地出现一点偏差,他真的成为了一名捻军战士,那么,以他个人的才能,他也会大概率成为让满清王朝头疼的枭雄。
马玉昆出生于1837年,与英王陈玉成同龄的他,一直在各场战争中摸爬滚打。除了与捻军、太平军的交手之外,他还曾在左宗棠的麾下参与平定西北回乱,消灭阿古柏政权等战争,立下了很多战功,一直晋升到总兵的级别。
马玉昆原本长期在左宗棠手下为将,左宗棠在1885年去世后,李鸿章将马玉昆招揽至麾下,马玉昆和老上级宋庆一起,都成为了淮系部队的骨干力量。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马玉昆奉命领兵参战。他在这场战争中从头打到尾,几乎是阵阵不落。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像样的胜利,但是他的部队每一次都和日军血战不休,给日军带来不小的伤亡。说马玉昆是抗日战争之前杀伤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真的是实至名归的。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马玉昆在甲午战争中的战斗经历。
(一)
1894年7月,马玉昆接到命令,要他率军入朝参战。于是,马玉昆率领两千毅军(宋庆的部队被称为毅军)进入到了朝鲜,于8月4日来到了平壤。
陆续来到平壤的有四支军队,除了马玉昆的毅军之外,还有左宝贵的奉军,卫汝贵的盛军以及丰升阿指挥的东北练军。
四支部队的素质参差不齐。马玉昆和左宝贵的部队堪称精锐,卫汝贵和丰升阿的部队就要差得多。尤其是丰升阿的练军,在国内与普通百姓发生冲突时,竟然被百姓打得抱头鼠窜,结果被戏称为“鸭蛋兵”,意思是说他们不禁磕碰。
8月21日,叶志超率领从汉城附近败退的清兵来到了平壤。由于叶志超谎报军情,结果李鸿章竟然相信了他,任命他为平壤“诸军总统”,命令他指挥各军坚守平壤。这样一来,就注定了平壤之战失利的命运。
平壤城东、西、南三面被大同江环抱。北面则是一片山地,而且除了少数几条通道之外都是陡峭的断崖,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清军进驻平壤之后,就大举修建工事,沿着大同江建筑了一系列的堡垒阵地。各支部队都被分配了自己的防御地段。马玉昆和他的毅军被安排到了平壤以南的船桥里负责防御。
船桥里这个地方有一座浮桥,连接大同江两岸。清军在大同江的南岸建起了五座堡垒,用来抵御日军的进攻。在大同江的北岸,则布置着马玉昆的炮兵部队。
整个平壤城的清军有一万五千人左右,配备有4门野炮、28门山炮、6门加特林机枪,修筑了二十多座堡垒,储备了能坚持一个月的粮食。
而日军方面的打算本来是让已经占领汉城的日军第五师团暂时按兵不动,等待第三师团的到达。第三师团到达后,将会与第五师团编成第一军,由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担任司令,统一指挥,然后再大举进攻平壤。
然而,日军第五师团司令野津道贯中将立功心切,不等山县有朋和第三师团到达,就自作主张,率领整个师团向着平壤挺进。日军的总兵力约一万六千人,与清军大体相当,丝毫没有优势可言。
9月14日,日军到达平壤附近。野津道贯派第十旅团旅团长立见尚文少将指挥一支部队渡过了大同江,绕到了平壤的北面,试图切断清军的后路。
日军出现在平壤以北,让叶志超心惊肉跳,他当即就想率军逃跑,但是遭到了左宝贵的坚决反对,叶志超只好作罢,清军各位将领回到自己的阵地,准备迎接日军的进攻。
9月15日凌晨,日军正式开始对平壤城的进攻。大岛义昌少将指挥的第九混成旅团负责攻打马玉昆坚守的船桥里阵地,一场异常激烈的血战就此展开。
(二)
凌晨3点,日军开始炮击马玉昆毅军的阵地,马玉昆的炮兵也予以还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
实践证明,马玉昆手下的炮兵是清军中最好的、水平最高的,他们与日军开炮对轰,丝毫不落下风。正是由于有炮火的有力支持,所以毅军的步兵才能在堡垒里坚持战斗,始终不退一步。
大岛义昌见清军居然能够顶住日军的炮击,也感到十分惊讶,但是此时他已别无选择,只能命令日军冒着清军的炮火拼死发动冲锋了。
日出时分,日军如同潮水一般向着清军的堡垒发起了进攻。马玉昆指挥清军向着日军猛烈开火,弹如飞蝗,日军不断被击倒在地,伤亡惨重。
第十一联队第二中队队长町田实义大尉、第二十一联队第二中队队长林久实大尉,以及细井有顺中尉、副今井健中尉等军官都在战斗中被击毙。指挥冲锋的森祗敬少佐中弹负伤,被抬下了战场。
在后面指挥的日军中央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见状,立即派出援兵。他命令第二十一联队第三中队队长若月曾一郎大尉率领他的中队前去支援。
若月大尉指挥第三中队向着清军堡垒不顾死活地发起了进攻,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杀进了一个堡垒,在堡垒上举起了日本军旗。
然而,清军的援兵立刻就赶到了,又是一场恶战,若月大尉身负重伤,日军又被赶出了堡垒。
双方激战到关键时刻,日军的弹药供应发生了困难,火炮一时之间哑火了。
而清军这时却得到了增援,卫汝贵亲自率领二百多名亲军来支援马玉昆。马玉昆见此情景,果断地下令出击,清军跳出堡垒,呐喊着向日军的阵地冲去。
激战中,日军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右肋中弹,但是他咬牙坚持,不但不向后退,反而向前冲到了战斗最激烈的第十一联队的阵地上,亲自指挥作战。
为了抵挡清军的攻势,日军把后勤人员和司令部的参谋都派了上去,大岛义昌身边只剩下了几个人。日军旗手大森少尉甚至不得不把军旗掩埋了起来,以免被清军夺走,那样的话可是日军的奇耻大辱。
经过一番血战,清军的进攻终于被挡住了。但是日军也伤亡惨重,最要命的是后勤补给还是迟迟没有到达,有的联队子弹都打光了。
到了下午一点钟,大岛义昌无可奈何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日军撤退得十分匆忙,甚至连很多阵亡者的尸体都没有带走,只是撕下他们的军号了事。
船桥里之战日军伤亡惨重,有一百四十人阵亡,二百九十人负伤。这是日本方面公布的数字。这一仗也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最大的一次。马玉昆和他的毅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谓不辱使命。
(三)
在9月15日一整天的激战中,日军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都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南部的船桥里可以说是被击败;西部的岘山日军也啃不动;只有北部的日军在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后,终于攻克了牡丹台,清军将领左宝贵阵亡殉国。但是,日军在接下来对玄武门的进攻遭到失败,损失颇大,也只好停止了下来。
可以说,这一天的激战,清军并没有吃什么亏,除了高级将领左宝贵阵亡外,基本上和日军打成了平手。
然而,身为统帅的叶志超却被激战吓破了胆,他在当天夜里就下令弃城而逃。溃逃中的清军遭到日军的伏击,损失惨重。不过,马玉昆的部队在撤退时保持了良好的秩序,到达丹东时,全军的“器械完好”,战斗力仍在。
平壤失守后,清军只能考虑防守鸭绿江的问题了。这时,叶志超被撤职查办,马玉昆的老长官宋庆被委任为前敌指挥官。
宋庆到任后,立即着手布置鸭绿江防线。他以今天丹东附近的九连城镇为重点,安排防御。九连城镇本身由刘铭传的族侄刘盛休率十二营铭军镇守,城东的虎山、栗子沟由聂士成率四营芦榆防军镇守,城北的榆树沟由马玉昆率五营毅军防守。宋庆本人率四营毅军坐镇苇子沟,指挥全局。
在丹东上游的江面则由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练军负责守御。
很显然,在九连城防线中,刘盛休的铭军人数最多,理应成为了主力。宋庆也对铭军寄予无限希望。然而,这支铭军却是中看不中用,由于多年没有打仗,老将基本都不在了,所以铭军的战斗力非常差。
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指挥日军开始了对九连城的进攻。日军的主攻方向是聂士成镇守的虎山。
宋庆命令刘盛休的铭军立即增援虎山,但是铭军却不敢出击,只是躲在堡垒里面胡乱开炮。只有马玉昆率军到虎山增援。由于兵力不足,日军于10月25日攻克虎山。
看到虎山失守,镇守在九连城的刘盛休惊慌失措,根本就不服从宋庆的指挥,像叶志超一样率军连夜逃走。宋庆、马玉昆、聂士成等人见此情景,也只好随同撤退。九连城之战便以日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边日本第一军攻克了九连城,那边日本第二军又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北洋水师的主要基地旅顺面临着被攻陷的危险。清军此时在前线无兵可派,李鸿章只好给宋庆下令,命他率军去解救旅顺、金州。
宋庆只好让依克唐阿与聂士成凭借摩天岭的天险来阻挡日本第一军的前进,自己则勉强拼凑了万把人的队伍,南下去解救旅顺。
在这万余人的部队里,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战斗力,勉强能打的只有宋庆毅军的十个营。马玉昆当然也跟着一起赶赴辽东半岛。
11月8日,金州就已经失守了,日军随后向着旅顺发起了进攻。到了11月18日,宋庆才率军赶到了金州城下,他决心首先收复金州,然后再去解救旅顺。
在金州防守的是日军步兵第十五联队的一千多人。11月19日,清军向着金州发起了进攻,打头阵的又是马玉昆。马玉昆率军接连拔掉了几个日军的外围据点,于20日杀到了金州城墙下。
21日,日军为了保住金州城,急忙命令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率领一个步兵联队增援金州。而在这一天,宋庆也下达了对金州总攻的命令,马玉昆率军对金州城发起了猛攻,正好与乃木希典的援军碰在了一起,双方杀得难解难分。
战斗进行到傍晚时分,有一些从旅顺溃逃出来的清军赶到了宋庆部队的阵地上,他们向着宋庆报告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旅顺失守了!
得知旅顺失守,宋庆当即就泄气了。他担心日军的主力掉头集中攻击自己,于是在当天夜晚下令撤退。旅顺之战也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终。
(四)
到了十二月份,日军终于遇到了一个无法战胜的强敌,这个强敌就是老天爷。
原来此时东北的冬天到了,东北的寒冬那可不是一般人能经受得起的。日军的御寒装备是以东京附近地区的冬天为标准设计的,在东北的严寒天气里简直就是薄如蝉翼。结果,日军出现了大批官兵被冻伤的现象,冻死的也不是没有。
在这样的天气里,日军实在是无法打仗了。于是,日军经过研究,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策略。集中兵力到山东半岛争取全歼北洋水师,而在辽东一带只留下一个第三师团就地防守,等到来年春暖之际再恢复攻势。
由于日本在辽东停止了进攻,所以清军就得到了反击的机会。于是,在这个冬天里,清军开始对日军占据的辽宁海城发起了反击作战,先后达五次之多。
马玉昆和他的部队参加了第四次海城之战,而第四次海城之战也是规模最大、打得最凶的一仗。
1895年2月,由于第三师团接连遭受清军的猛烈反攻,所以日军不得不从南线抽调山地元治为师团长的第一师团北上增援。而此时,清军的攻势已经展开。宋庆率领马玉昆、姜桂题、宋得胜等毅军部队向着海城以南的大石桥发起了反击。
2月21日,马玉昆奉命率领1500人抢占大石桥西南方向的大平山。大平山其实算不上是一座山,因为高度只有20米,地势又很平坦,只能算是一块高地。然而,这里的位置很重要,所以清军才要攻占这里。
21日上午,马玉昆率军进攻大平山,由于山上驻守的日军很少,所以较为顺利地将山头拿下。不过,马玉昆见大平山难以防守,便率军退到了山头以西的七里沟村驻扎,监视日军动向。
日军见此情景,立即派出第一旅团,由乃木希典指挥,向着大平山反扑。日军的兵力包括第十五联队,第一联队第三大队,以及一个炮兵大队,一个工兵中队。
24日早7时,乃木希典指挥日军一举冲上了大平山。躲在七里沟村的马玉昆见状,立即下令炮兵开炮。大平山上地势平坦,日军伤亡不小,乃木希典一边命令日军开炮还击,一边命令步兵冲锋,夺下七里沟村。
马玉昆已经在七里沟构筑了完备的堡垒工事,坚决抵抗日军的进攻。宋庆得知马玉昆遭到日军进攻,也急忙亲自率军赶来支援。清军兵力达到了五千余人。
双方激战到下午,日军毫无进展。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只好率领第二旅团第三联队也赶来支援。两军投入的兵力都不断增加,战斗的规模也越变越大。
激烈的战斗中,宋庆、马玉昆和乃木希典都亲自冲到最前线鼓舞将士们拼杀。结果三个人的战马都在战斗中被击毙,山地元治中将的贴身副官志波大尉也被流弹打死。
下午三点,日军第十五联队第一大队终于冲到了清军阵地附近,但是清军勇敢地冲出阵地,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将日军击退。第十五联队的其余两个大队也被清军顽强地挡住,完全无法前进。
到了下午四点,乃木希典被迫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而此时清军的子弹已经几乎耗尽。为了准备这场战斗,清军每人携带了300发子弹,但是依然不够用,可以想象战况有多么激烈。
在弹药即将耗尽的情况下,宋庆和马玉昆决定撤出战斗,到5点半左右,清军撤出了七里沟,大平山战斗就此结束。
大平山之战,按照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第一旅团伤亡273人,第二旅团伤亡48人,此外还有上千人被冻伤。
(五)
清军对于海城的五次反击作战都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在1895年2月北洋水师在威海全军覆没后,日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反扑了。
2月底,日军主力陆续回到了辽东战场。3月2日,日军第五师团向着牛庄发起反击。驻守牛庄的老湘军与日军浴血苦战,虽然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杀伤,但是最终还是失利。清军的阵线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局面。
3月6日,日军轻取营口,3月9日,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田庄台之战爆发。清军方面参加此次战斗的又是马玉昆的部队。
田庄台是一个镇子,在营口以北。宋庆指挥着以马玉昆的部队为核心的大约两万清军在此坚守。而日军方面则集中了三个师团的兵力向着田庄台发起了进攻。
双方在人数上差距不大,但是在火力装备上就相去甚远了。日军的火炮数量已经是清军的四倍。9日凌晨,日军率先向着清军发起炮击,经过一番炮战,清军的火炮大多被摧毁,随后日军发起总攻。宋庆和马玉昆虽然督促士兵力战,但是最终还是难以支撑,只得无奈地撤退。
田庄台之战失利后,甲午战争宣告结束,清廷被迫与日本和谈。
马玉昆从平壤之战一直打到田庄台之战,每次与日军交手都激烈血战。因此上,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勇敢无畏的虎将。从他的实际战果来看,他给日军造成的杀伤也是最大的,在抗日战争爆发前,马玉昆堪称是消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中国将领。
然而可惜的是,马玉昆虽然勇敢,但他绝对称不上是一位符合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将领。他和其他清军将领一样,其实也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现代化战争。他们的打法都是一样的落后,这也是他在战争中屡屡失利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只不过马玉昆是清军中少有的不怕死的硬汉,所以他的战绩才会比其他将领都要突出,取得的战果也比任何人都要更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