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弓子正
在汉民族的大家庭里,弓姓人口较少,存在感不强。据统计,现在全国弓氏人口总数约8万左右。查新华字典可知,“弓”这个汉字,只有一种读音,即gōng。
我的家乡山西省原平市张村,是个弓姓聚居之地,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弓,现有弓姓人口约1000多人。据古族谱记载,我们这支弓姓,是元末至正二十三年(即1363年),从宁武县柳子墕村迁移而来,距今约有六百余年。以前,从未听村里族人说过,弓作为姓氏用字,还有另外的读音。
1981年,我考入五寨师范学校读书。同班同寝室,有个原平老乡叫宋建龙,是原平市王家庄乡北街村人。在攀谈之中,他告诉我一个信息,他们村东有个村子叫弓家庄,据说是我们姓弓的人建立的村子,当地人习惯上把弓家庄叫作军(同音)家庄。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弓作为姓氏,还有另外一种读音,感到很新鲜。因本地方言属晋语的五台片语系,纷繁复杂、古怪难懂,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当时认为,这个读音,可能是流行于那一带的方言俗语。
及至几十年以后,2019年的一天,我偶然看到同村弓春怀宗亲写的一篇文章,介绍他们到陕西省吴堡县弓氏聚居地考察的见闻。他们去了辛家沟镇弓家山村。该村因山得名,村子附近有座山叫弓家山。当地居民习惯称为军(同音)家山。这个称呼,和原平市王家庄乡一带对弓家庄的叫法,如出一辙。山西、陕西两地都有这种叫法,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有其内在的联系。
由此对两地的弓姓来源作了粗浅的考证。
然而,原平市弓家庄这支弓姓,因本村及周围村庄,无一弓姓传人,这支弓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有任何线索,无所稽考,只好作罢。一般冠以姓氏的村名,如原平市的弓家庄、张家庄、曹家庄等村子,原先都曾是主人的地庄,而后才逐渐形成村落,而真正的主人,则往往不在此定居。比如,张家庄的张姓主人,住在同川镇中山村,而弓家庄的弓姓主人,曹家庄的曹姓主人,到底定居在哪里,因年代久远,已很难考证出来。
吴堡县的弓姓,现有人口约1500多人,祖籍皆来自辛家沟镇弓家山村。 据考证,北宋后期,为抵御西夏的侵犯,这里曾设一军事要塞。因戍守这座山寨的将领姓弓,故命名为弓家山寨。以后,因金国入主中原,北宋灭亡,山寨遂废弃。这个弓姓将领,就在寨西一座山下,弃军务农,择地而居,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后渐成村落,起名弓家山村。这里的“弓”,即读作“军”。这位弓姓将领,就是吴堡县弓氏的始祖,据世代口耳相传,他来自山东,因从军守边而来到吴堡,距今约有八百多年。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弓”作为姓氏,另有读音jūn,确凿无疑。不过,只在民间流传而已。
以上文字写于2020年,在《今日头条》平台推出后,引起弓姓族人的关注。今年一月份,一个定居太原的弓姓宗亲(因微信数据丢失,现已断联)联系上我,并告诉我一个信息,即山西省文水县南庄乡韩弓村,山西省古交市邢家庄乡弓家沟,其“弓”字也读“军”,说明此种现象,并非孤例,各地均有。
那么,为什么把“弓”读作“军”?有人推测,弓,作为古代重要的兵器,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故而和“军”同音。这种解释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最近,弓氏联谊会弓秀定宗亲,却提出了“弓“读“军”音的另一种解释。他通过查吴语小词典,发现温州片“弓”、“军”、“君”等字,读音都是一样的,即jūn。而他在与上海、苏南片的人接触时,发现他们把“龚”姓,也读“军”音。依此看来,在长江以南的一些方言里,弓、龚、军、君等字,读音不分,都读jūn。这种解释,似乎更合情合理。
至于“弓”字的这种读音,到底属多音字?还是属方言俚语?还需各地弓氏宗亲,继续深入研究和考证。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