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董明珠的一句“中国没理由连个电饭煲都做不好”宣告格力进军电饭煲领域,也让“国人赴日疯抢电饭煲”的新闻成了过时的旧闻。
董明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语出惊人:“企业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一种企业责任。”
在董明珠看来,产品的品质关乎两个生命,一个是消费者的生命,另一个是企业的生命。她表示:“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力,也是产品品牌的生命力。产品品质做不好,消费者受到伤害,甚至带来安全问题的时候,那是对别人生命的不重视。由于企业对消费者不重视,导致大家不买你的产品,对你不信任的时候,品牌也将不存在,企业生命也将终结。”
堆料堆出好品质
将品质等同于企业的生命,这是董明珠给出的答案。而翻开格力的发展史你会发现,原来“品质革命”早已深深刻在其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格力是一家以空调起家的企业,“好空调、格力造”是这家企业早期最为深入人心的一句广告语。相比国外的百年空调企业,彼时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如何造出一台好空调?谈起那段历程董明珠直言不讳:“那时候我们中国的企业可以说没有任何核心的技术,格力和其它企业一样,所有关键零部件都要依赖进口。如果说格力的空调当时比其它品牌的产品好在哪,唯一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用料比别人好,靠堆料堆出好品质。”
堆料堆出好品质,这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然而在那个中国制造依赖“低质低价”打天下的阶段,格力的选择已经足以堪称“异类”。在大家都选择野蛮生长的“市场混沌期”,就将消费者的需求摆在企业利润的前面,这何尝不是一场“品质革命”?
然而,靠堆料堆出好产品终究不是长久发展之道。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一方面,产品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都在不断攀升,中国制造的低成本红利正在消失;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却在不断提高。在工业领域,品质提升与成本控制从来都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体,堆料固然可以堆出好产品,但一台只能放在博物馆里的“完美空调”,或是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的高端产品,都不能支撑一个企业向前发展,更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悖。如何能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不断打造更加高品质的产品?向创新要品质是唯一选择。
以科技再掀“品质革命”
“格力 掌握核心科技”,这是格力电器2005年时提出的全新广告语。如今,24项“国际领先”技术,这是格力截至目前交出的答卷。但这远非全部,截至2018年9月30日,格力累计申请专利41456项,获得授权专利24491项。这一组组惊人数字的背后,是格力不惜重金、“不设上限”的科研投入,是12大研究院、74个研究所、929个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是自主培养的12000多人的庞大科研队伍。也正是这些,支撑了格力在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如今,这家企业正继续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一骑绝尘。
科技创新,是格力掀起的又一场“品质革命”。无论是最近在全国掀起“暖冬”热潮的太阳式空调,还是实现“用电省一半”的变频变容压缩机技术,都让消费者离理想的生活更近一步。
同时,格力也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拓崭新的市场。三缸双级变容压缩机技术突破了空调制热的“生命禁区”,零下40℃仍可稳定制热;光伏空调让空调从“用电大户”变成“不用电费”。技术创新带来的,是一片片未被开辟的市场,同时也助力格力一步步实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愿景。2018年1月,格力中标光伏空调项目——美国凤凰世贸中心,格力超低温制热多联机中标美国水牛城项目,格力以“国际领先”技术,叩开了美国这一“空调故乡”的大门,站上了中国品牌仰望许久却始终难以企及的高度。
关于质量的两道乘法题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格力开启一轮又一轮“品质革命”的号角,那么质量就是一次次“品质革命”的基石。
世人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然而格力却要求每个环节都做到完美。这看起来似乎是苛求,但格力人笃信的这第二道乘法题告诉我们,如果每个环节都做到90分,5个环节下来的结果是不及格。从设计、研发到生产,从上游零配件到下游物流运输,只有每一个环节力求完美,“万一”的不及格才不会出现。
据了解,早在1995年,格力就建立了制造行业独一无二的筛选分厂,对进厂的每一个零配件进行严格检测。此后,格力又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好空调,格力造”的口号,在全员中全面灌输质量意识,并在设计、制造、采购等各个环节大力推广 “零缺陷”工程,全员灌输“零缺陷”的质量观念,大大降低了售后返修率。
近年来,随着格力研发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也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2年,董明珠提出“以品质替代售后服务,最好的服务就是不需要售后服务”的质量管理方针,并组织公司中高层及质量管理技术人员提炼总结了“四纵五横”管理体系。2015年,格力提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品牌定位,同时,在20多年对品质不懈追求的基础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完美质量管理模式也最终形成。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完美质量管理模式由 “四纵五横”的T9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预防五步法”、“质量技术创新循环D-CTFP”管理方法共同构成,是格力在质量管理领域多年实践探索的理论总结,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有效性和复制性。
图/格力完美质量管理模式呈现“四纵五横”的结构体系
T9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了9个在管理模式中需要重点优化的要素,其中,目标管理、技术系统、组织系统、标准系统、信息系统为五大支撑要素,简称“五横”;研发过程、采购过程、制造过程、售服过程为四个主要过程要素,简称“四纵”。“四纵”均需要在“五横”的支撑下,通过 “质量技术创新循环D-CTFP”和“质量预防五步法”的驱动优化和技术管控,最终实现在研发、采购、制造、售服等四个过程均达到卓越质量的目标。
“质量预防五步法”通过需求调研、计划制定、执行落实、检验检查、改进优化等五个步骤,对T9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四纵”进行严格的过程管控,从源头处杜绝质量问题,确保每款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产品“零缺陷”。
在严控生产过程的同时,为确保万无一失,格力同步运用质量技术创新方法论——“质量技术创新循环D-CTFP”,从顾客需求引领(C)、检测技术驱动(T)、失效机理研究(F)、过程系统优化(P)四个方面运用适宜的质量工具和方法,深入排查质量隐患,有效保证质量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持续提升格力质量管理水平。
智能装备助力更多企业实现“品质革命”
董明珠表示,“我们通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及其线体集成应用,实现了工厂的智能化改造。生产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即使关了灯也能自动化生产,因此被称作‘黑灯工厂’。今天消费者所使用的格力空调、格力小家电,很多都是我们的无人工厂生产出来的。”
而这也是格力开启新一轮“品质革命”的重要一环。董明珠此前曾透露,格力一名熟练工每分钟可以打140颗螺钉,“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但是我们通过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一台工业机器人每分钟可以打1400个螺钉。而且人工可能会因为疲劳等原因出现瑕疵,而机器人没有这个问题。”
而这还仅仅是智能化改造的冰山一角,通过整个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格力再次掀起了一场提质、降本、增效的“品质革命”。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智能装备都是格力自主研发生产的。格力从2013年起进军智能装备领域,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产品已经覆盖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超过100种规格。在“代表通道”上,董明珠骄傲表示:“我们这些智能装备的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并且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如我们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能够加工出具有军工水平的零部件。这些智能装备不仅应用在格力自己的工厂,同时还服务食品、卫浴等更多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