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世纪的无序开采,石板滩石煤矿区的露天矿坑内,积存的污水达数百万立方米,这些废水属于重金属超标的强酸性污水,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石板滩2号矿坑沉积的污水。 资料图
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后,位于洞庭湖西侧的常德市鼎城区,集中力量对石板滩矿区开展“会战”式整治,历时三年。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鼎城区负责环保工作的副区长陈宏算了一笔账:半个世纪挖矿的总产值不到1个亿,如今修复生态花去3.3个亿。他坦承,“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客观上讲,以前那些年的发展方式是粗放式增长。”鼎城区政府区长陈远对我说,过去在发展理念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教训是深刻的,并被写在石板滩生态修复启示馆的墙壁上:我们绝不能要带血的GDP,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在常德采访之后,我感受到,当地打赢这场生态治理“会战”,有三点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经过“原位中和”的6号矿坑。
一是生态治理的科学态度。2018年,石板滩石煤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先后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洞庭湖生态环保专项督察反馈,并被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常德市和鼎城区的党政领导非常重视,但对于这项复杂的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当地并没有草率上马,而是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调查、研究、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方案。这套整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审批,历时近两年,因地制宜地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二是生态治理的资金保障。石板滩矿区的生态修复工程,规模和难度都不小,资金问题是首当其冲的难题。整个工程累计投入3.3亿元,除了国家发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支持的近1亿资金,其他2亿多元是由鼎城区政府解决的。一个县区级财政拿出2亿多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鼎城区多名干部告诉我,区政府近年来严控行政开支以保障生态环境等民生工程,根据过“紧日子”措施的相关文件,对一般性行政支出按10%压减,对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
三是生态治理的人力凝聚。石板滩矿区的生态修复治理,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凝聚合力、提升效率。于是,鼎城区领导干部带头上阵,比如区委书记朱金平,当时穿着迷彩服,在山上工地的帐篷里吃住了7天。至今仍在项目部坚守的石板滩镇人大主席文勇茂,几年下来晒得皮肤黝黑。许多党员干部和施工人员,放弃节假日连续奋战,连春节都在工地上过。在清除4号矿坑淤泥时,由于大型工程机械无法施工,当地300多名青壮劳力用100余辆手推车来搬运淤泥…… 这些人心团结、人力凝聚,从根本上保障了整改工程的如期完成。
“大会战”时,当地劳动力用手推车搬运泥土。资料图
如今,在石板滩矿区,昔日“伤痕累累”的土地被绿植覆盖,重现青山绿水。最近几个月,一批又一批的人来生态修复治理启示馆参观学习。
当地一位领导干部对我说,生态治理带来的改变,正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在湖南常德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石板滩石煤矿区的变化,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看来,其中的教训和经验,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