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兵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特征,一是超脱常人的应变能力,二是扎实强悍的指挥功底。
曹操对自己的应变能力颇为自负,他曾评价刘备为“吾俦也,但得计少晚”,袁绍则“虽有大志,而见事迟”,说明曹操自认反应比他们两人要快。事实上曹操确实是一个反应极快的人,先不说世说新语还有曹瞒传里那一大堆整蛊他人的事迹,曹操经常在各种史料里表现出自己的这一特点。
比方说延津之战里,曹操与文丑军突然相遇,诸将认为应该回营,荀攸表示这正是好机会,曹操马上就想到了以辎重诱敌进而击杀文丑的方案。潼关之战里关中军阀希望割地求和,曹操问贾诩该怎么办,贾诩只说了“离之而已”四个字,曹操便马上领悟,随即安排上了离间计。曹操是个只要稍微经人点拨,根本不用做详细解释,瞬间就能理解意图并拿出整套方案的人。
配合这种超人的反应能力,是其拥有的一颗强大的心脏。曹操好谋但绝非无决,他的决断力非常突出,无论陷入怎样的险境,曹操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内心保持镇定,抓住最佳时机发动进攻。形势不利时会努力寻找敌人的弱点以反败为胜,形势有利时则尽力扩大优势痛打落水狗,只要有三分胜算,曹操就敢果断出击。
比如说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在袁绍军的强大压力下还带着主力部队对着徐州的刘备发动闪击战,在极短时间里拔掉这颗钉子。
延津之战时,曹操只有不满六百骑,而文丑和刘备麾下有五六千骑,诸将见文丑和刘备的骑兵已经赶到,让曹操搞快上马,曹操说还不够,等到骑兵越积越多,其中一部分去追逐辎重时,曹操马上发动进攻斩杀文丑。
乌巢之战时,袁绍的援军将要赶到,部下请曹操分兵抵御,曹操怒喝等敌人走到背后再说,随即大破淳于琼。
围攻邺城时尚未攻陷袁尚便已回师,诸将认为应该避其锋芒免得被前后夹击,曹操却表示应该先观察袁尚的动向,如果袁尚走大道就避开,如果走西山就与其交战,结果袁尚走了西山,被曹操大败。
远征乌丸时曹操与敌军意外相遇,曹操的辎重队伍没有跟上,士兵装备不全,身边的人害怕打不过,而曹操马上观察到对方的阵容混乱,认为正是进攻的机会,于是主动出击,成功斩杀敌方主帅。
曹操的想法时常显得颇为激进,例如追击袁术上千里,还没夺回兖州就打算对徐州下手,走五百里山路奇袭乌丸,带领五千轻骑日行军二百里追杀刘备。所以曹操会藐视地称呼刘表为自守之贼,因为刘表从来不会搞这种激进的战术抓住战机扩大战果,反而常常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
这种大心脏的打法使曹操留下了用兵很“浪”的印象,准确来说这应该是一种自信,而且这种自信贯穿了曹操的一生。比如说袁绍何进研究对付十常侍的时候,曹操认为派一名狱吏就能解决,董卓迁都时,曹操又认为可以一战定胜负,被吕布抢走地盘时,曹操表示吕布屯兵濮阳成不了事,荆州投降后又派刘巴传檄定荆南,认为没人有力量反抗自己,从华容道逃跑成功后大喜,嘲讽刘备反应慢,潼关之战时看见敌人越来越多反而喜上眉梢,觉得正好可以一锅端了。
他从始至终对敌人抱有一种藐视心理,对自身实力有着绝对的自信,认为自己强于对手。这导致他在打输之后时常会感到心态失衡,不相信敌人强于自己,例如赤壁之战后写信说自己是因为疫病烧船自退,汉中之战后说刘备是得到了高人指点。而面对实力比自己还强的对手时,曹操也时常选择直接A上去,例如濮阳之战和吕布的骑兵硬碰硬,赤壁之战和周瑜等人的水军正面交手。
同时,强大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得曹操养成了智计百变的作战风格,将“兵者诡道”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除了前面提到的辎重诱敌,曹操在潼关之战为了渡过渭水还使用了声东击西,其传记里更是多处提到曹操“设伏兵”、“纵奇兵”的记载,刘备那么喜欢用伏兵诱敌搞不好就是向曹操学的。
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
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贼退,拒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
这使得曹操的敌人在面对他的时候也不免感到疑神疑鬼,并且被曹操反过来利用。例如吕布有一次进攻曹操时,看到屯西大堤南边树木幽深,觉得曹操喜欢耍诈,肯定准备了埋伏,便不敢进攻,错失战机。又如潼关之战时曹操只是和韩遂闲聊了一些往事,马超等人便怀疑俩人商量了不可告人之事。
不过曹操得以施展这些计策,得益于曹操拥有非常强大的指挥能力。贾诩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曹操有一次征讨张绣时因故撤退,张绣想要去追击,贾诩劝阻说要是现在去追肯定会输,张绣没听,果然大败而还。这时贾诩让张绣赶快去追,说一定能赢,结果把曹军打败了。张绣不理解这是为什么,贾诩便解释道张绣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撤退之初肯定会亲自断后,既然张绣不如曹操那么肯定会打输,而曹操打赢之后便会迅速回军,留下其他将领断后,但曹军其他将领并非张绣的对手,所以一定能打赢。从贾诩的话里可以得知,张绣的实力强于曹军诸将,而曹操则比张绣更强。
曹操熟读兵法,指挥功底相当扎实,专门撰写过兵书让部下学习。曹操是擅长猛攻战术的将领,多次在战场上遇险,光流矢就中过两次,濮阳之战时还烧伤手掌,差点落入吕布军之手,靠着超群的反应能力骗过敌人才得以脱险。
许多人喜欢说曹操全靠运气好才打赢官渡之战,事实上奇袭乌巢时曹操占据着很大的劣势。曹操袭击乌巢的人马只有五千,而淳于琼麾下的守军有一万,最初淳于琼见曹操兵少便走出阵营交战,结果抵挡不住曹操的猛攻,又赶紧回到营内,结果曹操仅用一半人马在援军抵达前大败据营坚守的淳于琼并将其生擒,打得生猛至极。
又如潼关之战时,曹操虽在渡水之时险些遇难,但最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正面对决。曹操先用轻兵挑战马超,双方交战良久,曹操再以虎骑夹攻,将其大败,展示出高超的指挥能力。
吕布向曹操请降说如果曹操率领步兵,自己率领骑兵,夺取天下轻而易举。吕布这句话自然有夸耀自己骑兵指挥水平的意思,但也承认了曹操指挥步兵的水平也是顶尖的。虎豹督曹纯去世时,部下向曹操请示选人替代,曹操反问道自己亲自来率领虎豹骑不行吗。曹操的意思很明显,他的指挥水平并不亚于部下任何战将。
如果仔细观察曹魏将领的表现,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最初跟随曹操混出来的诸曹诸夏侯几乎清一色都是猛将类型。而像刚刚提到的曹纯率领虎豹骑驰骋四方,战功彪炳,但曹纯年少时研究学问,十八岁成为黄门侍郎,是个标准的文人,之所以后来成了猛将,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被曹操培养出来的。
包括夏侯渊等人也同样受到了曹操的熏陶。曹操曾教导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能单纯恃勇也,将领当以勇为本(这里也能看出曹操对勇的重视),行之以智计,夏侯渊虎步关右时曹操还引用孔子对弟子说的“吾与尔不如也”来夸奖夏侯渊,完全是以老师自居。张辽劝降昌豨时也被曹操责备,说“此非大将法也”,曹军将领被曹操亲自指导过的人应该不少。
而纵观曹操用人,会发现他所带出的这帮亲信个个都是猛男型将领。先登狂魔乐进和合肥战神张辽不用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连温文尔雅的李典也是一枚猛男,合肥的八百人冲阵是张辽和李典一同完成的。于禁和张辽、乐进曾一同得到表彰,说他们武力强大又冲锋陷阵,并且于禁也有先登的记载,显然是猛男一枚。
个人有一个猜想,就是因为用兵习惯的缘故,曹操偏爱猛男型将领。虽然同为五子,但张乐于三人的同期地位要高于徐晃、张郃,而这俩人少有武力方面的表现,更为擅长智计。此外,张辽和徐晃、张郃都是降将出身,且张辽的地位一度要低于后面二人,他能够迅速将其反超,也能证明曹操对其要更加喜爱。这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曹操那么喜欢关羽,因为关羽就是打仗最猛的那个。
超强的反应速度、扎实的指挥功底、自信的性格、擅长把握时机、偏爱猛攻战法,这就是曹操在军事方面的特色。但这些特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部队,曹操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发挥不出自己的本领。例如曹操在汴水以乌合之众迎战徐荣,惨遭大败,在兖州以新兵遭遇黄巾军,损兵折将,在濮阳和吕布酣战,因为青州兵军容不整导致阵型崩坏。
好在曹操知道这个问题,而且他本身又擅长练兵,于是训练出了一支百战精锐,可以执行他那些奇思妙想的战术和猛如烈火的攻势,击败无数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