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感受时间逃去如飞
师: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这篇散文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钢琴曲《眼泪》缓缓响起,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谁来谈谈,这篇散文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很宝贵。
师: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去。
生: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也请你写到黑板上。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请板书。
师:从第四自然段中找一个词,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生:逃去如飞。
师:同学们的耳朵真灵。现在,请大家赶紧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你是从哪儿感受到时间逃去如飞的,一去不返的。
(学生自由读书,批注,思考。)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儿感受到时间逃去如飞、来去匆匆的?
生: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师: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感受到日子过得很快的?
生:跨、飞、溜、闪,伶伶俐俐地。
生:(齐读词语)
师:读这些词语,让你感觉时间就像什么?
生:像流水。
师:悄然无息。
生:像风。
师:你的想象很独特。
生:像影子。
师:你的想象很有诗意。
生:像天边的飞鸟。
师:有意思!我的感觉啊,你看他会跨会飞,伶伶俐俐地,真像个可爱的小精灵。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二、体会时间一去不返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通过对生活中这些琐事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时间是那样来去匆匆。所以作者多么想——(作挽留状)
生:留住时间。
师:时间留得住吗?
生:留不住。
师:所以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对啊!作者多么渴望我们的日子能够一去再回!但是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你能不能举例证明时间一去不返?
生:昨天过了星期天,下周再过星期天,已经不是这个星期天了。
生:这节课上完了不可能再同样上这一节课了!
师:很好的两个例子。现在这一秒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现在这一分钟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现在一个小时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童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青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一生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生命跟这时光一样,也是一去不返啊!作者知道时光一去不返这个常识吗?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反复追问这个问题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多么希望时间能去而再返啊!
师:作者心情怎样?
生:对逝去的时光感到无比留恋、惋惜!
师:请你把作者的心情也写到黑板上。
师:(出示课件)请看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很好。大家再从内容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有三对反义词。
师:很正确。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样事物都能再来。
师:是的。这三件事物都能失而复得。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
生:对比!
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所以当作者看到燕子去了再来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在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燕子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当作者看到杨柳枯了再青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再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杨柳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当作者看到谢了的桃花再开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再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桃花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请再看大屏幕,我把第一自然段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像一首小诗!
师:对!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读读这一段?
生:(配乐朗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三、感悟生命短暂易逝
师: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写作《匆匆》时多大年龄?
生:20几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算出来的。
师:怎么算?
生:我今年13岁,过去了四千多日,所以我算作者写作《匆匆》时20多岁。
师:依据?
生: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了。
师:你真的很会预习!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
师: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
生: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师:这个成语用得好!按常理来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
生:三个。
生:四个。
师: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但是,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
生:四滴水。
师: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怎么样?
生:太少了。
师:同学们,你的一生有几滴水?
生:四滴。(全班笑)
师:祝你长寿!(转向另一生)你呢?
生:三滴。
师:你用了多少滴?
生:半滴。
师:已经用了六分之一了!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生命太短暂了!(学生板书)
师:说得太棒了!你和作者一样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易逝。想到这里,作者心情怎样?
生:着急。(学生板书)
生:痛苦。(学生板书)
师:是啊,所以作者说他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请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四、步步追问走近作者
师:其实,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从文中再找找什么更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
生:(读)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痕迹呢?
师:“痕迹”指什么?
生:指所取得的成就。
师:“游丝样的痕迹”呢?
生:指很小很小的成就!
师:这一组问句作者想什么意思?
生:作者说他什么成绩也没取得也没留下。
师:作者想到生命是如此短暂,而自己在二十多年的时光却什么成就都未取得。此时此刻,他心情怎样?
生:自责。(学生板书)
生:惭愧。(学生板书)
生:恨自己虚度了年华。(学生板书)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话。请大家看屏幕,这几个句子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句子是一问一答的。
师:没错!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我读问句,你们读答句。
师:(读)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生:(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师:(读)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生:(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师:(加)我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继续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生:(接着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大家又读出了什么?
生:作者不甘心平庸地度过这一生!
师:很好!请你把“不甘”写到黑板上!
师:“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意思是说我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也没有带来。那“赤裸裸的回去”呢?
生:离开这个世界时什么也不带走。
生:(众笑)
生:(自己纠正)不对不对,是离开这个世界时什么也没有留下。
师:对!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平的”!大家发现没有,后面这两句的答句都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这组问答都是用反问句作答。
师:改成陈述句如何?
生:语气显得很平淡了。
师:我们试试。(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生:(读)我连像游丝样的痕迹也没有留着。
师:(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生:(读)但不能平的,我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意思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那种自责、不甘的心情却大打折扣了!最后这一组问答,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思?
生:我可以赤裸裸来到这世界,但是绝不赤裸裸的回去!
师:坚决果断!同学们再看,这段话里,有两个分号,表示哪些句子的并列?
生:这两个分号很特别,以前我们见到的分号表示两个句子之间的并列,这里的分号却是表示一组一组问答之间的并列。
师:但是,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为什么没有用分号呢?
生:因为答句是反问句,如果答句是陈述句,也一定会用分号的。
师:没错!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这一段。我问大家来回答。
师: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师: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生: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师: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生: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请大家自己练习背背这一段吧!
生:(两分钟后,汇报背诵)
五、抓住矛盾走进内心
师:同学们,熟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你没有发现这里面有很多矛盾吗?
生:(静静思考)
师:谁发现了?
生:我发现:作者一方面知道要珍惜时间,但是另一方面又在浪费时间。
师:何以见得?
生:作者一天到晚跟着太阳茫茫然旋转,只是洗手、吃饭、默默、睡觉、叹息,他应该把时间拿来做点正事呀!
生:(鼓掌)
师:看来你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你的确很会思考,抓住了关键!
生:我也觉得作者应该把时间拿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要在那儿长吁短叹了!
师:既然知道了要珍惜时间,那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对吧?
生:我有一个疑问:作者只要决心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可是作者为什么说“我能做些什么呢”?我感觉作者好像很悲观。
师:问得好!
生:我们预习时查了资料,朱自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已经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了,他发表了很多诗歌,而且只用三年就完成了四年的学业,但他为什么还说自己“连游丝样的痕迹也没有留下”呢?按照作者的想法,取得怎样的成绩才算留下痕迹呢?
生:我补充一点。作为一个24岁的年轻人,就算没有取得成绩,也是十分正常的呀!朱自清为什么如此苛求自己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好,说明大家真正读进去了!我们要读懂作者,就必须设身处地,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思考。《朱自清传》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出示相关文字)。
师:大家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原来朱自清先生那么痛苦,是因为报国无门呀!
师:好一个报国无门!
生:在朱自清看来,他所做的一切,与拯救我们的祖国、改造我们的社会比起来,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
生:我感受到朱自清先生那时候因无能为力而产生的痛苦了!
师:是啊!作者那诗意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一颗痛苦的心灵啊!难道他不知道时间是一去不返的吗?
生:知道。
师:难道作者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吃喝拉撒、长吁短叹中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作者多么想努力、想奋进啊!但是——
生: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师:这就是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共同的写照啊!他们期望大有一番作为,但是却无从做起,“现在看不清,将来望不见,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无力逆潮而上”,那是怎样的苦闷和彷徨呀!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
学生在钢琴曲《眼泪》中,诵读全文。
【教学反思】
这节课得到学校领导、同事们的高度评价,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回头再看这节课的“成长”经历,对我今后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匆匆》已教过几遍了,也听过不少老师执教过,应该说对文本是比较熟悉了。但今天再来决定执教它时,仍觉得陌生。怎么办?一读!默读、朗读,最后直至能背诵,默写;二想!弄懂里面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复杂心情;三寻!从网上搜索与朱自清,与《匆匆》相关的一切资料。如《朱自清传》,有关朱自清的评论文字,同时写时光匆匆的高尔基名作《时钟》,梁实秋的散文《时间即生命》,用这些材料互相印证,深入体会到朱自清当时写作《匆匆》的历史背景及心理状态,深刻认识《匆匆》的写作特色、表达特点。总之,把《匆匆》读得烂熟于心。
二、巧妙设计教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钻研教材是走进去,而设计教法需要走出来,也就是要求教师站在课程的角度,根据学情处理教材,把学生引入文本,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积累文中的精妙语言。对《匆匆》的设计,我三易其稿。
第一稿重在挖掘作者的情感,企图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让学生回到作者写作《匆匆》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去感悟作者那一代热血青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遍存在的苦闷、迷惘、焦虑、自责、无奈的心情,考虑到学生离那个时代太久远,打算以《朱自清传》中节选部分文字作为补充教材。以帮助学生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但是这样一来,文本的普遍意义——劝诫读者珍惜光阴,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被大大削弱了。另外学生要深入地体会作者当时心境很困难。学生学得必定艰涩,教师牵的痕迹必定很浓且不一定有好结果。考虑到这两点,我放弃了第一稿设计。
第二稿,我将教学定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时间有哪些特点。如去得匆匆、一去不返、无声无息等;第二版块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要求比第一稿低多了)。虽然便于操作,但仍觉得不够理想,因为“时间有哪些特点”与“作者当时的心情”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这样处理显得太浅薄。
第三稿,将二稿中两者融汇起来。先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一去不返。作者由时光一去不复返想到自己的人生也一去不复返,由时光去得匆匆想到自己生命短暂。这样,二者便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再去体会作者心情便水到渠成了。最后,我就是按照第三稿设计执教的。效果证明课前的想法是正确的!
三、同伴大力帮助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也多次陷入迷惘,偶尔好像思路清晰了,信心满怀;转眼思路又模糊了,神请沮丧。为了备好课,我请老师帮忙提建议。他们“旁观者清”,有时哪怕一两句话也让我受益匪浅。此外,我还向辅导员请教,辅导员给了许多好的建议,谢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