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个概念,电离。电离有化学电离和物理电离之分。
化学上的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带相反电荷并自由移动离子的一种过程。化学中的电离能力是指自身电离为离子的能力(失去电子的能力,如第一电离能)
物理电离是指不带电的粒子在高压电弧或者高能射线等的作用下,变成了带电的粒子的过程。物理中电离能力是指使其它粒子带上电荷的能力。
卢瑟福认为,阿尔法射线其实就是氦的原子核,因为它带有两个正电荷,所以物理学上的电离能力就比较强,因为质量较大,所以穿透能力就弱一些,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无法衍射。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简单的说,他就是在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之下,研究阴极射线的时候,有一个未知的射线,从封闭的环境中透射了出来。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就是一种电磁波。可以简单的认为就是因为电磁波可以发生衍射,所以跑了出来。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在X射线与天然发生的磷光之间”是否存在任何联系时,发现把铀盐放近被不透光的纸包封着的照相底片时,发现照相底片被曝光。这种现象对于所有试验过的铀盐来说都同样存在,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这是铀原子的一种特性。他就是这样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这就说明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他发现的就是贝塔射线,并且指出,这是一种高速的电子流。因为它带电并且质量较轻,所以他的物理学中的电离能力比较弱,穿透本领相对来说就会强一些。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铀矿石中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分别将其命名为“钋”和“镭”。这是两个放射性特别强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并且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与中子的发现擦肩而过,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正是在他们实验的启发之下,发现了中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读到约里奥·居里夫妇关于“用a粒子轰击铍会产生穿透力很强的不带电粒子”的论文时,敏锐地觉察到用强γ射线的康普顿效应解释这种现象是不对的。当这种射线轰击氢原子核时,会被反弹回来,说明它是具有一定质量的中性粒子流。后来宣布发现“中子”。
1967年,美国在观测太空时发现了一种射线,他就是γ射线,电磁波的一种,频率比X射线更高。他不带电是一种光子流,所以他没有电离作用,因为是光,所以它的穿透能力特别强。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注意这三种射线的特点就行,其他做一个简单了解。
如果你有今日头条app,麻烦顺手点一下关注@中学物理知识传播者,每天都会倾情奉献一段小干货,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