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近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后,导致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除了备受关注的总和生育率下降,生育推迟现象也不容忽视。
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初婚推迟趋势越来越明显,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均不断提高。在婚内生育占主流的社会背景下,婚姻推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育推迟,并通过减少生育的妇女人数、降低高孩次生育的可能性等影响生育水平,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中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逐渐提高,一孩和二孩平均生育年龄分别从2000年的24岁左右和28.80岁提高至2010年的26.65岁和30.80岁,女性平均生育年龄的提高在时期生育水平的下降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婚育推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近期,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张现苓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盛亦男发表在《人口研究》上的一篇论文,使用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及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等数据,并引入城乡、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维度对人群进行细分,揭示出婚育推迟现象背后的许多“真相”。
《人口研究》是中国人口学会会刊,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综合性人口学专业杂志,国家一级人口学核心期刊。
上述研究论文的全名为《1990-2020年中国的婚育推迟: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其中发现,1990-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生育峰值年龄从23岁推迟至27岁,峰值年龄别生育率降幅在55%以上。这一时期,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断推迟,但推迟速度存在时期差异,2000-2010年育龄妇女生育推迟速度明显快于2010-2020年,前10年平均生育年龄推迟了2.57岁,后10年仅推迟了0.54岁。育龄妇女在各孩次生育上均表现出推迟趋势,其中,一孩和二孩生育推迟更为明显。分城乡看,城市育龄妇女生育推迟快于农村,导致城乡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研究发现,教育是促使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重要原因。1990-2020年,各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的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快。受教育程度对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影响存在孩次差异,其对初育推迟的影响最明显,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育龄妇女初育推迟越快。
图片来自该论文
具体而言,比较1990年和2020年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未婚比例曲线(见上图),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特征:第一,在多数年龄上,受教育程度提高会显著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表现为未婚比例曲线随受教育程度提升而明显右移;第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群的未婚比例曲线非常接近,高等教育人群与其他人群的差异则较大,可见,高等教育对初婚推迟的影响十分显著;第三,在32岁及以上年龄段,小学及以下人群的未婚比例高于其他人群,这意味着在终身视角下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在初婚市场上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此外,研究还展现出教育对初婚推迟影响的新趋势,与1990年相比,2020年低学历人群在初婚市场上的劣势有所加剧,这意味着教育对部分人群初婚推迟的影响在扩大。
论文称,引入性别视角后,考察教育对男性和女性初婚推迟影响的差异发现,1990年,在女性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女性的未婚比例几乎在所有年龄上都高于小学及以下女性,但在40岁以后,二者差异很小,即终身不婚的比例几乎不存在差异,这反映出高等教育虽然会推迟女性初婚时间,但对女性终身结婚与否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男性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和小学及以下的男性的未婚比例曲线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26岁及以下年龄段,大专及以上男性的未婚比例高于小学及以下男性,但在26岁以上年龄段,小学及以下男性的未婚比例明显更高,这表明高等教育虽然会推迟男性初婚时间,但从终身角度来看会增加男性的婚配优势进而提高其结婚的可能性。
2020年,受教育程度提高对初婚推迟的影响依然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女性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女性的未婚比例在所有年龄上都高于小学及以下女性,且在40岁以后,二者之间的差异较1990年更加明显;在男性人口中,以29岁为界,在29岁以下年龄段,大专及以上男性的未婚比例高于小学及以下男性,但在29岁及以上年龄段,大专及以上男性的未婚比例则显著更低。比较1990年和2020年不同人群的未婚比例例曲线,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虽然教育对女性初婚的影响一直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即推迟女性初婚时间,但高等教育对女性终身不婚的作用开始逐渐显现;第二,低学历男性在初婚市场上处于最不利地位,且这种劣势在过去30年间呈加剧态势。
论文指出,从终身不婚率来看,目前中国仍属于普婚社会,但与全世界的普遍趋势一致,近年来中国人口初婚时间不断推迟且推迟速度加快,晚婚特征日益明显。现阶段,婚内生育在中国妇女婚育中依然占据主流,初婚推迟会直接导致育龄妇女生育推迟,进而对时期生育水平、妇女终身生育数量等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低生育率时代,婚育推迟可能造成“雪上加霜”的影响。
该论文认为,未来,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人口迁移流动日趋频繁、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以及个体价值观念转变,中国人口婚育推迟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农村低学历男性等婚姻匹配中的劣势群体而言,其终身不婚率可能继续走高。论文建议,国家应从人口发展战略的层面高度重视中国人口婚育推迟的最新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构建婚育一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