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课间圈养”是因噎废食
“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最近,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引发众多家长共鸣。
此前有媒体报道,不少小学推行所谓“文明休息”,即课间10分钟只准喝水、上厕所,不准在楼道停留,不许到操场玩耍。
课间10分钟变得“静悄悄”,何以引发担忧?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符合成长的规律。
课间10分钟,既是学习节奏的控制器,又是健康成长的加油站,理应得到充分保障。
但现实中,挤占学生的课间时间,限制学生的活动自由,变得愈发凸显。
“双减”之下却连课间休息也被剥夺,由此折射出的教育理念以及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反思。
课间10分钟被虚置,主因是学校顾虑课间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选择一刀切。
学校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也是教育理念的投射。
为追求“绝对安全”而牺牲学生正当权益,忽视课间10分钟对学生的潜在影响,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既显得管理粗糙,也违背了教育本质。
校园安全是头等大事,但不能把孩子视为碰不得的“瓷娃娃”。
压缩课间时间,显然不是消除安全隐患的唯一解。
学校可以采取其他更合理、更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安全。
如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巡查、安装监控设备等等,都可以提高校园的安全性,减少安全风险。
此外,“课间圈养”客观上也存在责任分配问题,不能让学校成为无限责任的承担者。
害怕出现安全问题,就要学会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只顾一头而不顾另一头。
在校园管理和学生权益中寻求平衡点,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成长空间,这是学校和社会一道共同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