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深蹲是生存本能,也是健身良方。
如果在坐便与蹲便中做抉择,可能有更多年轻人选择坐便。不是因为偷懒,而在于他们蹲不下去了。
2018年「欧美人做不了亚洲蹲」在社交媒体成为热点,但戏剧性的是,中国年轻人发现自己也做不到全脚掌触地深蹲。而在研究分析上,2009年、2011年有两本运动康复期刊,都指出超20%的年轻健康受试者,无法完成深蹲。
深蹲从来不是奇特天赋,从类人猿蹲坐姿势演变开始,深蹲逐步到近现代由于没有餐桌、马桶,成为吃喝拉撒的标准姿势。甚至到如今,由于多关节参与特点,深蹲更是健身房内杠铃杆、TRX绳索的必备组合。
深蹲是人类本能,但受制于终日葛优瘫,更多年轻人开始蹲不下去了。
人类在退化,可能率先退去的是深蹲功能。因为舒适的坐便、办公椅,让髋、踝关节的活动度不再是刚需。
至少在1份肌电图实验中已经发现,不能完成深蹲的主因,在于小腿肌肉过度活跃限制踝关节活动度。而小腿的过度活跃实属无奈,因为长时间葛优瘫后,本因「日常出力」的臀部马达已被逐渐废弃。
而基于此因素,有高矮胖瘦,甚至解剖学差异的人群,可能进一步加剧「蹲不下去」。
比如说大腿股骨更长,会促使人体重心后倾,而过于肥胖,可能在屈伸膝上有所限制。甚至说,普通人群中占比30%的髋臼关节解剖异常,可能会限制下蹲流畅与否。
每个人其实都可以蹲下,但也更需要一份运动科学指南。
这份指南具体体现在私教、团课课程中,重视蹲类动作前的动态拉伸、弱侧激活行为,以及根据功能性测试,测定较有效的深蹲发力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