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关于饮用水安全的报道不断,各级监管部门发布的抽检结果表明,溴酸盐、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是包装饮用水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溴酸盐超标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溴酸盐?为什么它会在饮用水中存在?溴酸盐是否真的致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包括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博士、知名科普作者云无心、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
什么是溴酸盐?
专家解释,溴酸盐是饮用水中常见的杀菌副产物,由溴化物氧化形成,包括溴酸钠、溴酸钾、溴酸银等。自然界的水中几乎没有溴酸盐,但存在一些溴元素。在现代饮用水处理中,臭氧杀菌是常用的工艺,它可以高效杀菌且不产生异味。然而,臭氧会将水中的溴化物转化为溴酸盐,从而在饮用水中出现。
溴酸盐对人体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为,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溴酸盐对人体有害。阮光锋指出,臭氧杀菌可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比溴酸盐更大的威胁是未经杀菌处理的水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钟凯博士表示,国际上对溴酸盐采取“合理可行前提下尽可能低”的管理原则,因此标准限量很严,但实际上对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溴酸盐是否致癌?
对于溴酸盐是否致癌的问题,钟凯博士解释,致癌物的分级主要看证据的确凿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溴酸盐列为2B级致癌物,意指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能致癌。而新鲜红肉的致癌等级是2A类,加工红肉制品(如培根、火腿、腊肉、香肠)则是1类致癌物,致癌风险明显高于溴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