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纳什是谁?他的离世,为何牵动世人?
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主角原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20岁出头就用博弈论博士论文,奠定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基础;历经近30年精神分裂症的折磨,奇迹般恢复清醒。5月24日,约翰·纳什从机场坐出租车回家途中遇车祸身亡,终年86岁。戏剧化的人生,再因突如其来的车祸,增添一抹神秘却悲伤的色彩。学习大国(XXDAGUO)今日带小伙伴们走近这位难以定义的天才矛盾体,了解他用生命书写的疯狂与理智的博弈。
难以定义的天才矛盾体
【是天赋异禀、独立研究者,也是难以捉摸、狂妄自大的挑战者】
尽管靠卓越的数学成就扬名国际,纳什其人,却不折不扣是难以评价的矛盾体:
他天赋异禀,数学才能常人难以企及——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如今的卡内基大学)就学的时候,一位教授就将纳什称为高斯第二;
他对纯粹思维的力量抱有坚定信念——偶像是牛顿和尼采这样孤独的思想者,对计算机和科幻小说着迷,他把计算机称做会思考的机器,认为它在某些地方比人类优越;
他对抗权威、研究具有罕见的独立性:面对身边那些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冯·诺伊曼和维纳,青年时代的他不入任何学派,不当任何人的门徒,没有引导者,也没有跟随者,一直靠自己的头脑独立工作,在普林斯顿,人们对纳什的评价是:天空都不足以容纳他的独立性;
但同时,他也是个狂妄自大的挑战者,爱因斯坦就曾经责备他,居然想不学物理学就修正相对论;同时,他还是个难以捉摸的离群者,孤僻傲慢无情孤立和古怪……在同辈人看来,纳什总是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举止稍微有些高高在上却又时常搞些孩子气十足的恶作剧。
对于科学研究,纳什的行事原则是,正确地提出问题,然后找到唯一的解决之道。他的第一项科学研究,即是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策论数学。1950年,纳什发表了他的非合作对策博士论文,提出了与诺伊曼的合作对策论相对立的观点。非合作对策论,不但奠定了对策论的数学基础,后来得到了商业策略家的广泛应用。20岁出头时的研究,就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
然而,就在纳什30岁,即将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高级教授的时候,却被诊断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一天早晨,纳什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办公室,对着空气说,报纸头版左边的文章里包含着一条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数字信息,只有他能破解。最终,纳什的家人和朋友决定将他送进医院治疗。
这位天才生命的后几十年,就在医院、医药、孤独和数学研究中度过。得了这种人人害怕的有时也被叫做精神癌症的疾病之后,纳什沉醉于命理学和宗教预言,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伟大而神秘意义的救世主式人物。他多次逃往欧洲,曾经6次被强行送入医院,后来他一直生活在普林斯顿,衣着怪异,自言自语,总在黑板上留下希奇古怪的信息,年复一年。
80年代末90年代初,纳什奇迹般地逐渐康复,一如既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尽管外界赞誉颇高,纳什自己却认为,他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过讨价还价的问题;二是关注了经济问题并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纳什均衡是最好的纪念
【发现纳什均衡的意义,可以和生命科学中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相媲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梅耶森】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少有人会深入研究博弈论。但博弈论(game theory)对人的基本假定却不难理解:人是理性的(rational),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博弈论正是研究理性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而博弈论最经典故事,莫过于解读纳什平衡的囚徒的困境。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被警察抓住。警方对两人分别进行审讯,对每个嫌犯,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者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罪,两人将各判入狱1年。
对于这个案例,最佳的策略当然是双方都抵赖,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由于两人隔离,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人都会有这样的盘算:假如他坦白,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5月25日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纳什为社会科学创造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对纳什最好的纪念,是理解纳什均衡,学会用博弈论分析社会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将博弈论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张维迎,在2013年出版的博弈论普及读物——《博弈与社会》中,曾对纳什均衡做出如下解读: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最重要的均衡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组合中,协定了所有参与人的战略,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去改变战略。如果有任何人试图单方面背离这个协议,这个协议就不是一个纳什均衡。换言之,构成纳什均衡的战略,对每个人都是最优的。
纳什均衡概念作为博弈分析最重要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制度、分析经济社会现象非常重要。一个制度即使对所有人都不好,但如果它是一个纳什均衡,就仍然会持续存在。反之,一个制度即使听起来很好,但如果它不是一个纳什均衡,就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自觉遵守。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要从囚徒困境中走出来,必须有办法使每个人选择合作成为一个纳什均衡。
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梅耶森(Myerson,1999)认为,发现纳什均衡的意义,可以和生命科学中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相媲美的原因。
疯狂与理智的博弈
【与其说是凯旋,不如说是投降;与其说是抗争,不如说是选择。坚持自己的疯狂,一切也许只是纳什的策略。】
在那个疯狂的世界里,我自己是教皇一样的主人。在纪录片《伟大的疯狂》里,纳什说着这句话,每道皱纹都在抖动发笑。
将数学当做命理学,纳什野心勃勃:数学就是要去揭示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命运,而不是运用现有理论解决些简单问题、发表些学术文章。若是满足于做个普通的数学家,以纳什的天资,恐怕早就发了N篇论文,刷爆存在感。可惜,按他对数学、对自我的要求,平庸现实已无法为他提供养料,他的选择,是沉醉在直觉中探索。 这种沉醉,外人看来,简直是疯了。
打着这人已经疯了的标签,纳什抗争了三十年,坎坷经历令人称奇。但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纳什身后学术界的包容、妻子与亲友的爱心。普林斯顿的人们没有抛弃他,有人愿意像对待常人一样对待他,这让他重出江湖成为了可能。人们可能不会认同,纳什那些超越常人所能理解的疯狂想法也许是真实的(These thoughts on the surface are not rational, but there could be a situation),但人们乐于保护天才,并给予其格外的照顾。
最终,纳什复归正常后的人生,靠诺贝尔奖而再度照亮。《美丽心灵》用大篇幅的画面,证明纳什抗争成功之后的功成名就;《伟大的疯狂》也用凯旋的字眼、绅士的鞠躬,来彰显灵魂抗争的胜利。意志、力量、爱能战胜一切, 但这种美式大片的逻辑, 纳什本人显然不会埋单。他依旧坚信理性是阻挠人和宇宙联系的极限,在他看来,疯狂不一定是简单地遭受痛苦,也可能只是逃避。只不过,活在世俗之中的他面对精神病院的治疗,选择了缴枪投降——那些他曾深信不疑的直觉和灵感,没能带他到达更远,他只能先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纳什回归正常不再疯狂,也许并非简单是理性战胜幻想的对决,而是新的思维模式的开启——为什么我的幻想不可能是假的?这种新的相信,能够带给他更好的生活的选择。所以,对纳什而言,与其说是凯旋,不如说是投降;与其说是抗争,不如说是选择。说到底,天才和所有人一样,要解决最难的问题就是自己。
愚笨的人追赶世界、聪明的人鄙视世界、智慧的人包容世界。疯狂的纳什,最终还与世界、也与自己达成了和解。而这种选择,更让纳什本人,成了深不可测的无解之谜。
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因为它们总是为我指引真理。……最终,我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我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我能站在这里,都是因为你,你就是我的真理。
1994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当纳什在诺奖颁奖现场说出这样的感言,妻子艾丽西亚在台下热泪盈眶。所以纳什并没有把人生用逻辑和数学打通关,他反而收获了毫无逻辑,或许他以前根本不相信的一种东西,爱。
2015年5月2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妻子携手走到了最后。
纳什夫妇,一路走好。
友好提示:本文为学习大国原创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原创作者肖健和学习大国(微信公号XXDAGUO),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