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康8年(342年)冬10月 ,燕王慕容皝正式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而这一阶段对于慕容皝来讲可谓是意义重大的两年—获封了“燕王”,从此名正言顺了;迁都搬新家了,从慕容部世代居住的棘城(今辽宁义县)正式迁往龙城。
举凡创业之主,无不是殚精竭虑、锐意进取。慕容皝自即位之后,攻伐拓展之路从未停歇。而此时东鲜卑三支,段部已亡,环顾四方,西南有前燕暂时抗衡不了的后赵,西北方有鲜卑宇文部,东方有高句丽国。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何况是“百年世仇”的宇文部和撮尔小国高句丽!
根据《周书》所述,宇文部鲜卑的形成要追溯到一位叫葛乌菟的首领,他“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统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葛乌菟的后代有位叫普回的,在一次打猎时拾得三个玉玺,上有“皇帝玺”的字样,普回认为是上天授与。当时该族的习俗称天为“宇”,称君为“文”(宇文组成一起就是“天君”的意思),所以自称宇文国,并以其为姓氏。
宇文鲜卑的数位首领,与拓跋鲜卑关系较好,两部之间时有通婚;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宇文部选择依附势力强大的后赵,而与慕容鲜卑之间不断争斗。连续数位宇文部的首领(如:宇文莫圭、宇文逊昵延、宇文乞得龟、宇文逸豆归等)皆与慕容部交恶,双方攻伐不断!(详见前文)
后宇文部鲜卑虽然亡国,但并未完全从历史舞台中消失。据《周书》所载,北周皇族宇文氏即系宇文部鲜卑的后裔,西魏太师、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就是逸豆归的五世孙。除此之外,宇文部鲜卑有一旁支后来在南北朝时发展成库莫奚族,该族于隋朝后被称为奚族。而另外一支迭剌部也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个在后世颇具影响力的部族-契丹。
高句丽(也作高句骊)国,建立于公元前37年,相当于西汉末年。在高句丽人自己所立的巨型石碑好太王碑(韩国称“广开土大王碑”)中记载,其第一代王是“邹牟”。高句丽建都于今天辽宁省桓仁县,不久迁至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王莽时代对周边部族推行歧视政策,引起北方部族纷乱,高句丽也被更名为“下句丽”,直到东汉初年,汉光武帝才恢复了 “高句丽王”的王号。最初的高句丽国只是汉朝玄菟郡内的小国,经过对周围小股势力的长期兼并,到曹魏时代,它形成了一个对周边部族有很大影响力的政权。曹魏在消灭了割据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几个郡的公孙氏之后,242年派大将毌丘俭攻打高句丽,焚毁都城——丸都城,给高句丽造成灭顶之灾,《毌丘俭纪功碑》中就有“高句骊反”“讨句骊”的记载。
然而,高句丽并没有覆亡,它慢慢恢复,趁西晋永嘉之乱,进占了乐浪郡、带方郡故地(313年),乐浪郡故地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平壤一带。当时朝鲜半岛南部从众多小国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济国,都城在汉城(今首尔附近)。高句丽进入平壤一带后,就和北上扩张的百济相遇,两国争战不断。那时半岛南端的新罗还只是一隅小国,实力不能与这两个国家相提并论。与百济作战的同时,高句丽不断“西进”,与辽河流域新兴的慕容鲜卑长期作战,争夺辽东郡和玄菟郡。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朝鲜古代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世界历史学家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贞观十九年至总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
而先征高句丽,还是先伐宇文部,慕容皝举棋不定,众臣也是众说纷纭。此时前燕,若论军事上高瞻远瞩为最者,非慕容翰莫属!
建威将军翰言于皝曰:“宇文强盛日久,屡为国患。今逸豆归纂窃得国,群情不附;加之性识庸暗,将帅非才,国无防卫,军无部伍。臣久在其国,悉其地形;虽远附强羯,声势不接,无益救援;今若击之,百举百克。然高句丽去国密迩,常有窥觎之志;彼知宇文既亡,祸将及己,必趁虚深入,掩吾不备。若少留兵不足以守,多留兵不足以行。此心腹之患也,宜先除之;观其势力,一举可克。宇文自守之虏,必不能远来争利。既取高句丽,还取宇文,如返手耳。二国既平,利尽东海,国富民强,无返顾之忧,然后中原可图也。”皝曰:“善!”将击高句丽。高句丽有两道,其北道平阔,南道险狭,众欲从北道。翰曰:“虏以常情料之,必谓大军从北道,当重北而轻南。王宜帅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别遣偏师出北道,纵有蹉跌,其腹心已溃,四支无能为也。”皝从之。《资治通鉴 卷 九十七》
意思就是—建威将军慕容翰对慕容皝说:“宇文部强盛日久,与我们慕容部屡次攻斗,是我们的夙敌国患。自从宇文逸豆归篡权夺位后,宇文部也是内乱汹涌,争斗不断,部众并不完全依附逸豆归,且逸豆归浅薄昏庸,部下并无将帅之才,防卫松懈,军情怠惰。我久在宇文部,熟悉其地形;宇文部虽依附后赵,毕竟遥远,倘战事一起,后赵并无法救援宇文部;若我们此时攻伐宇文部,必定是百战百克!然我们东邻的高句丽,常有窥觎之心,若我们灭了宇文部,必定知道我们下一步必灭己国,所以高句丽一定会趁我们攻打宇文部时,趁虚而入攻打我们。若留兵太少,我们无法应对高句丽;若留兵太多,我们又无法战胜宇文部。所以,高句丽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应先灭之!我观高句丽国力孱弱,我们可一战灭之。而宇文逸豆归乃奸佞保守之人,加之与高句丽路途遥远,必不会相救!若先灭了高句丽,那么再灭宇文部就易如反掌了!两国既灭,东海一带便再无后顾之忧了,同时我们因为吞并两国,从而国富兵强,才能与后赵逐鹿中原,一决雌雄呀!”
慕容翰高屋建瓴的一番分析使慕容皝“茅塞顿开”,当下便决意先攻打高句丽。
通往高句丽有南北二道,南道狭隘崎岖,北道顺畅平阔。众人皆欲从北道进军,慕容翰道:“正是因为北道平阔,高句丽也会认为我们会从北道进军,必会集结重兵在此抵御我们。恰恰因为如此,大王应该率精锐重兵走南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攻陷丸都城!另遣一支偏师作疑兵,大张其势攻伐北路,给高句丽一种我们要大张旗鼓攻伐北路的错觉,纵使我们北路遇挫,而此时丸都城已被我们南路大军攻下,就像腹心已溃,四肢必然瘫软!此时我们两路大军南北夹击,高句丽必亡!”
对于兄长慕容翰的军事才华,慕容皝从来都是万分折服,正因为如此,这一点也是慕容皝内心忌惮慕容翰的源泉。
咸康8年(342年)11月,依慕容翰之计,前燕尽起两路大军攻伐高句丽。慕容皝率主力4万出南道;慕容翰带领其侄子慕容垂(霸)等率疑兵5千出北道。
名将毕竟是名将,一切尽在其掌握中。
高句丽国王钊果然命其弟武率重兵5万屯拒北道,前燕先锋北道慕容翰、慕容垂旋即与高句丽展开血战,北道厮杀正酣之际,南道因防范空虚,慕容皝已尽率主力从南道攻入高句丽,而此时战场已呈现前燕南北两路大军夹击高句丽主力之势!
将帅之才,讲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号令万军、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智勇兼济者可谓名将!而为将者,危难之际敢于亮剑、敢于充当“敢死队长”则更为难能可贵。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爆破,往往左右整个战局!
前燕的“敢死队长”,昌黎之战有刘佩,高句丽之战则有鲜于亮。
鲜于亮,原为后赵大将,灭段部后期,被慕容恪俘于密云山之役,慕容皝观其“仪观丰伟、声色雄厉,燕兵惮之”,后招降为左常侍。(详见前文)
前燕与高句丽战事胶着之际,左常侍鲜于亮禀告慕容皝道:“臣乃俘虏蒙王国士之恩,不可以不报;今日,臣死日也!”独与数骑先犯高句丽阵,所向摧陷。高句丽阵动,大众因而乘之,高句丽兵大败。(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鲜于亮报以赴死之心率轻骑突入高句丽阵中,所向披靡,高句丽军心大乱,前燕大军遂趁势掩杀,高句丽大败!左长史韩寿斩杀高句丽大将阿佛和度加,诸军一股作气攻入高句丽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国王钊单骑遁逃,后前燕轻车将军慕舆泥追获钊母周氏及其妻而还。
前燕大胜班师,左长史韩寿道:“高句丽不可戌守。今遂败亡,然其主潜伏遁逃,我们大军一撤,必复收拾余众,重新为患。现今不如掘其父尸,囚其生母而还,这样其必定俯首称臣,不敢再犯边境。”慕容皝从之,命人掘钊父乙弗利墓,载其尸,收其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
避实就虚、南北夹攻、雷霆一击、主遁逃、掘父尸、虏其母、焚都城、掠人财……在“勇义与阴损并存,人才济济”的前燕面前,高句丽一败涂地,若不是后期的苟延残喘,已是几近灭国。
高句丽既破,慕容燕国北方的“百年世仇”鲜卑宇文部的寒冬还会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