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武侠故的结局不是“大侠击败恶人”继而“抱得美人归”,那故事一定算不上圆满,这是多数武侠迷的心声,因为我们阅读武侠故事,追求的就是快意恩仇,想看的就是“邪不胜正”。
但金庸却选择不走寻常路,当然,他笔下绝大多数故事也依旧遵循“邪不胜正”的主题,这是人心所向,但或许是为了避免让故事落入俗套,所以他并没有将所谓反派的命运都设定得格外凄苦。
比如本文要提到的几位反派就十分幸运,他们不仅没有被杀死,反而与大侠称兄道弟,直至故事结束都活得好好的。
武侠的故事中哪一类人最可恶?如果仅仅只是背负着“反派”之名,与正道侠客为敌的人,其实并不足以让读者咬牙切齿,但欺负女人的那一类人,一定是最遭人恨的,笔者所指即是那些采花贼。
《天龙八部》中,那四大恶人之中的云中鹤就是个典型的采花贼,且不知他祸害了多少女子,但这人其实良心未泯,当王语嫣坠崖时,他甚至会舍命相救,可见这人好色归好色,却也有几分“中二”,可他最终的结局还是被华赫艮一刀杀死。
而《笑傲江湖》中的田伯光就幸运多了,这家伙也是不折不扣的采花贼,关于他有多坏,书中之人的态度是这样的。
原著道:“你们师父就算护犊不理,我可不能轻饶。这万里独行田伯光贻害江湖,老尼非为天下除此大害不可。”
是啊,要知道在古代,贞洁对于一位女子而言就如同生命一般,田伯光糟蹋了那么多黄花大闺女,自然该死。
可当主角令狐冲遇上了他之后,不仅没将他怒杀之,反倒与他攀谈甚欢,甚至以兄弟相称,后来田伯光跟了不戒和尚,当了僧人,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洗白了。
金庸故事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与他对反派的塑造有很大的原因,比起其他武侠故事中的反派总是让人恨不得马上送他去见阎王不一样,金庸笔下的反派也有十分讨喜的角色。
至少向问天就是如此。
倪匡就如此评价过向问天:“胆色过人,在东方不败势焰熏天之际,面对魔教和正派人物的追杀,毫不畏惧,一心一意,只想将任我行救出来,是天下好汉的榜样。”
是的,这人虽然是反派,但他对任我行忠肝义胆,而且有勇有谋,的确是个狠角色。
不过于情于理,身为大侠的主角令狐冲都不应该与他勾搭在一起,这一点,就连武林正道也看不下去,比如武林正道就看不惯令狐冲的做派。
书中是这么说的:“一名道士朗声道:‘令狐冲,你师父说你和妖邪为伍,果然不错。这向问天双手染满了英雄侠土的鲜血,你跟他在一起干什么?再不给我快滚,大伙儿把你一起斩成了肉酱。’”
正邪不两立,令狐冲身为华山派大弟子,的确不该与魔教中人走得那么近。
而向问天不仅没死,后来还成了日月神教的教主。
多数人可能有所不知,《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并非从一开始就是那副疯癫嗜血的模样,其实早年间的他也是一副君子模样的,这也是为前任教主阳顶天想让他来继承明教教主之位的原因。
甚至在连载版的故事中,还有一位江湖隐士见谢逊一表人才,于是将降龙十八掌中的三招传授给他,可以说一开始的谢逊的确不是恶人。
但在遭遇了被师父迫害,家人尽数被杀之后,谢逊堕落了,有人说谢逊后来的堕落是情有可原的,其实不然,他遭受的任何苦难都不是他将苦难发泄在其他无辜之人身上的理由,他从一个受害者变为加害者,他就是恶人。
谢逊手中沾染了无数鲜血,光是王盘山一战就不知有多少江湖豪杰因他而死,可后来经历了冰火岛奇遇之后,他居然与正派豪侠张翠山成了兄弟。
而且直至书末,群雄专门为了杀死谢逊而举办了一场屠狮大会,谢逊也依旧没有被处死,少林寺还给了他一个投身佛门的机会,当真是恶人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让那些正派人士情何以堪?
《侠客行》中的张三、李四被合称为“赏善罚恶二使”,也正因为他们有这么一个名号,所以他们的行为仿佛是正义的,毕竟“赏善罚恶”嘛。
但他们的所作所为真是“赏善罚恶”吗?
其实不然,这名号也仅仅只是个名号而已,他们不过是作为侠客岛的使者,前往中原武林挑选合适的人上侠客岛,他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那帮绝顶高手一同赶赴岛上破解《太玄经》之谜,说白了,和赏善罚恶没什么关系。
比如他们对付旭山道长的表现就让人难以认可他们“赏善罚恶”的外号,书中是这么说的:‘最先接到铜牌请柬的,是凉州崆峒掌门人旭山道长。他长笑之下,将两块铜牌抓在手中,运用内力,将两块铜牌熔成了两团废铜。这原是震烁当时的独步内功,原盼这两个狂妄少年知难而退。岂知他刚捏毁铜牌,这两个少年突然四掌齐出,击在他前胸,登时将这位西凉武林的领袖生生击死!’”
你看,这与“赏善罚恶”有什么关系?说白了,他们不过是仗着自己的武功超群,就强迫中原高手前去侠客岛,只要不如他们的意,哪怕对方是再大的善人,他们也不可能“赏”对方,留给对方的,怕是只有几招毒掌,接着便难逃一死。
而如此狠人,居然还与主角石破天成了兄弟,要知道他们可是一度有心加害石破天的,得亏狗哥心思单纯,不与他们计较,直至书末,这二人都活得好好的。
那么金庸安排这样五位反派活到最后的理由是什么?他不是为了宣扬“惩恶扬善”的精神吗?
其实很简单,自然不是因为他不期望看到“邪不胜正”或者是“恶人罪有应得”的结局,而是因为现实世界本就是如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人们用来约束自己的一种说法,而不是客观规律,这样的设定明显就更为真实一些,而“足够真实”,也是金庸故事如此精彩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