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界报道:
有一种小吃曾经可谓是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它就是来自新疆的“切糕”。但是切糕的爆红却并不像其他的小吃那样是因为“美味”,而是因为“贵”。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那时的切糕真可以称得上是“刺客”了。这道原本属于新疆的特色美食,为什么会给人们留下如此严重的“后遗症”?即使已经时隔多年,再次看到切糕,人们仍然会敬而远之?
其实,切糕虽然名为“糕”,实际上却是一种“玛仁糖”,是由新疆特产的葡萄干、蜂蜜、核桃干等等熬制而成,热量极高,可以快速补充能量,因此在遥远的古代是新疆的人们出远门必带的“干粮”。到了现代,因其丰富香甜的口感,扎实的分量也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成为了新疆的代表美食之一。但是,切糕的红火之路却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在实际售卖的过程中,切糕出现了肆意定价甚至强买强卖的丑闻,许多前来尝鲜的顾客时常为一小块看似不怎么起眼的切糕付出高昂的费用,还时常因为商贩们的“只切多不切少”而强制消费。久而久之,人们对切糕的热情散去,只剩下惶恐与厌恶。这种固有印象到如今都仍然普遍存在,因而即使是在切糕已经明码标价的今天,仍然鲜有人问津,不得不说切糕后遗症来得重而久。
如今切糕沦落到如此境地,究其原因,都是市场监管不力的结果。首先,原本作为新疆传统美食的切糕为何会一夜之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真的有那么多新疆人在卖吗?其实不然。据悉,内地很多卖切糕的商贩都不是新疆人,基本上都是假借切糕之名,趁机以高价敛财。这也直接导致了市面上很多切糕并不正宗,质量欠佳,定价随意,最终导致切糕的口碑一落再落。毕竟价格如此昂贵,口味却很普通,难免令消费者内心产生落差。其次,市场对于切糕没有及时形成一个有力的监管机制,没能及时对市场上的切糕乱象进行有力的打击和调整,从而令这些破坏切糕声誉的商贩将不良风气进一步扩散,最终彻底搞臭了切糕的名声。
基于以上种种遭遇,如今的切糕几乎早已“臭名昭著”,想要再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可谓是难如登天。但是无论如何,“把价格降下来”,摆脱天价标签,都应该是切糕回归市场的第一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糕市场的回温也不能是一日之功,治好人们的“切糕后遗症”,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线上采编,如涉及版权问题或者寻求报道,请及时联系欧界传媒网
o2ojie.com!
欧界生活|美好生活消费分享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