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梅花团”
华丽转身后的自我超越
组建山西“梅花”艺术团,是2008年山西省戏剧家协会换届后,史佳花担任剧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后所做的一件大事。
这之前,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些对自己声腔方面、表演方面的认知和总结性工作,并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了如交响乐与山西梆子的联姻,晋剧音乐电视剧《塞北婆姨》的拍摄等具有探索性、尝试性的艺术实践工作。2006年,她主演的《塞北婆姨》获第七届山西省“五个工程”奖;2007年,该剧又获第二十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2008年,她的表演艺术专辑《艺苑佳花》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
山西“梅花”艺术团,是以山西40多位“梅花奖”演员为基础的一个表演团体。被外界称之为“梅花”大省的山西,多年来“梅花”资源无形中的流失与浪费,让史佳花深感有责任把这一工作做起来。她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创作出一批经典性的、引领山西戏剧走向的示范性剧目来。并通过“梅花”艺术团,将传统戏曲普及与传承的工作开展下去。
“梅花奖”演员担纲演出,无疑是一块金字招牌。通过剧目创作、通过演出实践、通过名演员带新演员,让传统戏曲不但继续为老观众所喜欢,而且还能吸引大批的青年观众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在舞台演出中,让传统戏曲的技艺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如何管理和经营一个构建灵活的艺术院团,对史佳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作为一团之长,她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院团的剧目创作,她要引入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手段来使这个艺术院团正常运转。同时,她还要拿出精美的、高端的作品回馈社会,回报党和政府多年来对“梅花奖”演员的培养。可以看出无形与有形的压力,压在她的肩头、更压在她的心头。
史佳花又是一位幸运的女强人,她有理解、支持她的丈夫。丈夫对她多年来的付出,对她无怨无悔的担当,无怨无悔的关爱,才成就了她的今天。
“更为关键的是,一个女人的成功,其背后就有一个家庭、一个男人对你的付出,对你的担当。”
史佳花心里明白,正是丈夫这么多年全心全意地做她坚实的后盾,把自己的事业放在第ニ位,全力以赴地打理他们的家庭,照顾老人、照顾孩子,她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股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才有了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她从内心深处感谢丈夫。
对于“梅花”艺术团今后发展的定向,史佳花希望艺术团的贡献不单一部作品,更多地是探索出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和运作模式来。她更希望借助于个平台,将山西“梅花奖”演员的艺术风采张扬到极致,把他们的艺术水准再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到行业协会来工作,对我的事业,对我的创作平台,是拓宽我的视野的一个机会,它给我提供了个结识全国戏剧大家的机会。"
新的岗位需要她遇事冷静,要有包容心,因为她是省剧协的领导。新的岗位需要她不断思考,思考下步剧协的工作该怎么做,做什么,因为她是剧协的当家人。在她的眼里,剧协就是演员之家。她要把这个家用心经营好,把这个家里的成员照顾好。下一步,她还想开办一个技艺传习所,有规划地做一些戏曲流派传承方面的工作。包括开办演员训练基地,让戏曲演员接受正规的、新知识的学习,从而与社会发展同步,跟上时代的需求。
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中国能成立一个演员工会,能有一个真正替演员说话、办事的服务机构,她现在正力在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她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梅花版”《打金枝》:
经典中的经典
2009年8月29日晚的北京民族文化宫,人潮涌动,音腔悠扬,“梅花版”《打金枝》在此上演。该剧是山西“梅花”艺术团组团以来推出的第一部作品。由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由民营艺术院团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助演出。
作为“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山西文化
艺术精品音京献礼演出周”的剧目之一,“梅花版《打金枝》以全新的包装、全新的理念,把一台经典传统老戏打造得美轮美奂、好听好看。再加之谢涛饰演唐代宗、史佳花饰演沈后、成凤英饰演郭暖、苗洁饰演升平公主、武凌云饰演郭子仪和胡嫦娥饰演郭夫人,六朵“梅花”同台绽放,相映成辉,光彩照人。
上世纪50年代,《打金枝》经过寒声、张焕、张万一、王易风依据传统剧本重新加工整理,并于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随即风靡全国。丁果仙饰演唐代宗、牛桂英饰演沈后、郭凤英饰演郭暖、冀萍饰演升平公主、王正魁饰演郭子仪和梁小云饰演郭夫人,雄厚的班底,一代名流的倾情演绎,把一个发生在宫廷的家庭戏,演得平和而温暖,充满浓浓的人间亲情。这之后,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王宝钗的演出,同样珠联璧合,为观众津津乐道。
对这样一出经典传统老戏的重新搬演,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勇气的。事实证明,“梅花版”《打金枝》不但承担着对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对经典传承的重任。更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再现舞台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与发展。
2010年,“梅花版”《打金枝)又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精品剧目展演”之一,于5月21日、22日两晚演出于上海艺海剧院,同样引起轰动。
人们对经典的喜爱,对传统戏中和谐亲情的渴望,对山西演员精彩表演的赞叹,无不浓缩在会心的笑声中,热情的掌声里。
《大红灯笼》:引领晋剧时尚之样板
或许是生长于晋商故里祁县的缘故,史佳花买下了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的版权。她要做一部唯美、精致、好听、好看的舞台剧《大红灯笼》。
编剧外请、导演外请,还有服装、造型、舞美等,主创全部来自国家一流院团。她要用一流的班底,打造一流的作品。
“可能我是追求完美型的女人,方方面面都想做到精致。”
我们去康庄度假村做采访的那天,剧组刚刚进驻四天。史佳花特意选择了四号院,她在剧中出演四姨太。
搞创作的人都曾深有体会。好的作品,只有在痛苦的碰撞中、争执中,搞出来的东西才具有爆发力、冲击力。
“我们是一场一场的在剥离,一点一点的在抠戏,包括我们的服装造型也要跟着前期走。'
几年前,张艺谋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遍全国,之后,他执导的大型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同样口碑极佳。对此,史佳花充满信心。她知道自己做的舞台剧不但要吸引一批看过电影的老观众,更要吸引一批看过芭蕾舞剧的年轻人。她要把晋剧这一地方剧种,雅俗共赏、脱粗趋精。视觉要好看,听觉也要好听,而且戏还要做得有嚼头、有回味。
有人说演员是被动的,但史佳花却是一名非常有想法、有思想的主动型的演员。这可能与她多年来从事领导工作有关。
“写她的心路历程,写她这一脚迈进这个大院没有退路。这一脚迈下去可能是毁灭性的,我不知道她要迈向何方。这样写オ有深度。
她在同编剧谈她的想法。用她的活说,她看到女主人公脚上的那双红鞋,就想到了这双脚,想到这双脚踏入大院后的人物命运。
我们不能浪费一分钱。因为是民营资本运作,我们要对企业家负责。
该剧是“梅花”艺术团继“梅花版”《打金枝》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史佳花希望通过这部新戏的出炉,实现艺术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合作,从而使更多的企业家加盟到传统文化的创作和制作队伍中,投资文化项目。让企业家们通过亲身参与,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进而做到互惠双赢,相得益彰。
“奉献一部戏,出一个体制,出一条经验。”话音里流露着对孩子的愧疚,对家庭的愧疚。
继承与发展:关于流派的传承
对于晋剧声腔艺术,史佳花一直在学习、在总结、在探索。
早年间,她曾跟随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老师学习过她首创的“晋剧普通话”。“晋剧普通话”最大的特点是,在吐字归韵方面能够克服地方方言造成的念白不准的毛病。其次,在板眼的严谨性、行腔的规范性方面,也得到过牛桂英老师的言传亲授。后来,史佳花在排《水斗》、《断桥》及《见姑》时,又得到王爱爱老师亲传。“爱爱腔”那特有的清亮纯净、韵味浓郁、清晰达远、朴实大方的风格特色,使她获益匪浅。1980年,她参加山西省首届戏曲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就得到评委和专家们的肯定和赞赏,纷纷将她称之为“小爱爱”。特别是1988年,她正式拜王爱爱为师,成为“爱爱腔”的传人,使她的声腔艺术迈入了一个新境界。
史佳花刚毕业那几年,团里下乡演出任务重,嗓音出了问题。她利用到北京治疗的机会,到中国音乐学院向王永全教授学习了“咽音”发声法。“咽音”发声法对于解决演唱中克服高音区声音不稳、咽喉肌肉过于紧张造成的音颤有很大的帮助。经过这种科学的训练,演唱中再唱高音时声音就会通畅舒展,灵活自如。1984年,她在新编历史剧《杨儒传奇》中扮演杨儒的妻子李淑云,其中有高难度的唱腔就是通过运用所学到的“咽音”发声法进行处理,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不仅如此,她还与作曲家合作,共同探讨,让唱腔从剧情出发,为剧中人物服务。这主要体现在演出新创剧目和现代戏上。如《醋工歌》中,就借鉴了越剧无伴奏的演唱模式,还加入了气声唱法。一句“青山在绿水在人却不在,风常来雨常来书信不来”,气声唱法与无伴奏形式的巧妙糅合,使人耳目一新。
1994年,她在晋京“夺梅”剧目之一的《失子惊疯》中,更是把她的声腔艺术推到了一个高度。这出戏中,凝结着王爱爱老师、刘和仁老师、魏梅兰导演的诸多心血。剧中的40多句唱词,除将“爱爱腔”的精华融入外,还吸收了蒲剧、上党落子、祁太秧歌等剧种的音乐素材。既有晋剧的韵味,又跳出了晋剧旋律的固定格式。如“娇儿离娘去,也把我来嫌。跨进豪门院,把我丢外边”四句,音乐设计中就有其他剧种的音乐元素在里边,而演唱上又运用朦胧、恍惚的轻声吟唱,把李月英失子后惊疯状态下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恰如其分。
2009年山西“梅花”艺术团推出“梅花版”《打金枝》,在《劝宫》一场的唱腔中,依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延续了她一贯的声腔演唱风格。位国母、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通过无伴奏的轻唱,好似母女俩在讲悄悄话,别有情趣。但又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听觉审美要求,使之成为设剧的亮点。
不难看出,史佳花对晋剧声腔艺术追求探索的脚步,一直在往前走。她知道单纯对流派的继承不是传承的目的。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在继承基础上更好的发展流派,这也正是王爱爱老师的心愿。
“佳花,我收你作徒,不仅是希望你成为‘爱爱腔’的传人,更希望在你身上将它发扬光大,创造性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作为“爱爱腔”的第一代传人,史佳花继承了“爱爱腔”的纯,采民歌之“风”,集作曲家之“新”,融自己的“美”,创造性地将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气声唱法以及其他剧种如越剧、黄梅戏等的音乐元素借鉴进来,并加以融合,形成了通、雅、清、纯独具一格的声腔风格,走出了一条既具有浓郁晋剧韵味,又充满民族性、时代性、时尚性和新颖性的声腔艺术道路。在深得广大晋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所喜爱的同时,其艺术理念、艺术风格与声腔魅力,更是走在了晋剧发展与创新的前沿,具有引领性、前瞻性和示范性。
看法:非主流话语
看法一:对民营团身份的认知“我们演出要有自信心。我们是职业演员,只不过我们的名称叫民营院团。我们是职业演员,我们干的都是这样一种职业,只是体制机制不一样。”
身兼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的史佳花,她多年来一直在传达着一个理念:公平、公正、平等。1999年,中国戏剧“梅花奖”首次放宽条件,允许民营艺术院团申报。之后,山西省政府设立的戏剧最高奖“杏花奖”,也对民营院团开启绿灯。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民营院团早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日益彰显出它的价值和地位。
看法二:对“梅花奖”奖项的认知
每一个“梅花奖”奖项的获得,其背后是一大批人的付出与默默奉献。如何对待这一荣誉,怎么提倡,怎么引导,似乎更应该是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天的"梅花奖”演员都已不再年轻,甚至退休了一批。而以舞台表演为主的戏曲艺术,依然离不开传统的口传身授。戏曲是一代代地传下来的。所以,到一定阶段后更应该做的仍是传承、培养工作。较之“文革”结束后史佳花他们那批演员,今天的青年演员无论在学艺的刻苦上,先天的条件上,对艺术的执著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环境变了,干扰也大了,后继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紧迫。
“我们山西的现状就是这样,尤其是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的人才更加匮乏。特别是北路梆子,几乎没有新人オ了。"
可喜的是,忻州市政府从保护、传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北路梆子给予了大力扶持。2009年12月,在忻州市政府的直接介入下,本着保护为主,走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路子,忻州市对三家市级文艺演出院团进行了体制改革,将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和忻州剧院三家单位合并,组建了忻州市北路梆子剧院。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北路梆子同仁们的努力下,北路梆子定会迎来新的发展与繁荣。
看法三:对“干一行爱一行的认知
较之“干一行爱一行”,今天从人性化的角度审视,人们更注重于“爱一行干一行”。
“原来的提法是干一行爱一行,这个对不对?对。但更多追求理想的人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我喜欢这个行业我オ干,我喜欢这个行业我オ为它付出。那么,我不喜欢的你硬让我去干,这是很痛苦的事情。”
史佳花作为一名具有领导与演员双重身份的人,艺术家的气质与领导者的智慧在她的身上显露无遗。其实很多时候,她在不断对自我做挖掘、做剥离、做分析。
“就是要时刻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小的一个角度去窥视一个大的世界。你是一个什么人,你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去做一些事情。"
史佳花对自我的认知,对所从事的行业的认知,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某种启迪。
看法四:对演戏与做人的认知
“我不怕别人超越我,你为什么要怕别人超越你,尤其是你的徒弟超越你,那才是好事。”作为王爱爱的入室大弟子,早已成为老师的骄傲。与老师一样,她也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尽早培养出自己得意的弟子。在她看来,那是一件很光荣很高尚的事情,是对社会做出的很实在的贡献。
郑芳芳、王惠惠和雷峻是史佳花所带的三名入室弟子。另外,她还带有五名学生。她希望她们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面对当前戏曲的不景气,各种文化潮流对戏曲的冲击,她时常告诫弟子们,要静下心来去用心体味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去发现它的美、领悟它的美,在舞台上展现它的美,把这种美传达给观众,把这门传统艺术继承发展下去。她希望弟子们能尽快成熟起来,接好戏曲艺术的班。
“我觉得一个成功的演员就是天赋、智慧,最后是勤奋。"
面对史佳花,你会更多地感知她身上与众不同的特质。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的剥离,对人生的挑战,对命运的把握。在她的身上,张扬的个性与执著的守望,超前的意识与坦诚的做事,似分离又似在融合。她的艺术人生也正像其声腔艺术那样,永远给人以惊喜,给人以亮丽。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2011年的7月。时隔一年,当这部立足于山西的《“梅花”访谈录·山西卷》即将付梓之际,传来了史佳花在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凭借《大红灯笼》中四姨太一角而荣获“二度梅”喜讯,由衷的为她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