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索马里长期动乱,民不聊生,成为国际热点。但在1991年西亚德巴雷政权倒台前的索马里并不是这样。那是索马里发展较好的一个时期。
教育事业的发展
独立以前,英属索马里和意属索马里的教育极其落后。英意两国对属地教育的发展服务于其殖民统治事业,其目的是培养能够为殖民统治服务的技术工人和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人员。1958年8月的统计显示,全国在学儿童仅占适龄儿童的14%。即使是在全国教育事业最为发达的摩加迪沙,在学儿童也仅为适龄儿童的25%。1954年以前,索马里仅有一所高等学校。1954年才建立一所主要培养行政和经济官员的法律经济政治学院(摩加迪沙大学前身),该大学教工除校长外,其余都非索马里人。独立前,索马里教育的落后还表现在教师资源的短缺。独立前夕,索马里的教师只有470人,其中只有290人有教师资格证,其余180人只能做助理教师。除此之外,还有200名来自英国、意大利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外籍教师。
独立后,索马里政府提出“索马里人告别愚昧、贫困、疾病”的口号,开始兴办新学校,在初等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到1965年,索马里全国共有233所小学,在校学生18700人,35所中学,在校学生4400余人。全国有两所师范学校,一所大学。此外,还有成年业余学校200多所,学生主要学习文化、外语和职业技能等课程。
南北区教育的差异是索马里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英国和意大利教育模式的不同,索马里南北部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教育制度仍然沿袭殖民时代的传统,西式教育是索马里教育的主流,学生在学期间除了要必修阿拉伯语外,还要学习英语(北区)和意大利语(南区),学生中学毕业后多数只能去意大利、英国或阿拉伯国家留学。
60年代,索马里的教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小学登记入学的人数从1959年的1.54万人增加到1966年的2.3万人。中学生入学人数从1964年的1100人增加到1969年的3100人。伊斯兰教育也是这一时期索马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育中必须有《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课程,全国有一半的中学生在伊斯兰教学校学习过。
民主共和国时期,巴雷把教育看成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声明他的政府要为每一个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他强调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石,应该给予教育应有的地位。巴雷政府对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制定了扩大教育系统的计划,目标是使索马里儿童都能上学。他扩大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宣布在索马里要扫除文盲。全国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教育体制。小学为四年义务教育,主要开设阿拉伯语、英语、索马里和算术等课程。初中也实行四年义务教育,分为普通中学和技术中学,普通中学主要开设索马里语、阿拉伯语、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宗教和体育等。技术中学的课程一般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但普通基础课仍占相当比重。高中同样实行四年制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普通高中的课程与初中基本相似,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大学,也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但技术高中主要是培养国家急需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建筑人员和政府职员,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
1971年4月,政府决定取消学生学费,要求全国的23所寄宿学校优先招收牧区和边远地区居民的子女入学,并决定对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子女给予公费食宿待遇。同年9月,政府又宣布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索马里化。1971年颁布的《国民服务法》规定,所有高中毕业生必须参加半年或一年的军训和革命指导课,然后再当半年或1年教师,才能安排工作。1972年10月,政府将所有外国人办的学校和私人学校收归国有,并要求各学校不断增加索马里本国教师的人数,能使用索马里人的岗位禁止使用外国人,以逐步取代外籍教师。
同年,政府公布索马里文字,并规定将它作为官方文字。1973年1月,政府开始在全国推广索马里文字,这有力地促进了索马里民族教育的发展。各学校开始教授本国语言文字,并编写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小学索马里语教科书。1973年,全国小学开始普及索马里文教材。1975年,中学和高等教育也开始使用索马里文教材。据估计,1972年索马里人的识字率仅约为5%。1973年,政府在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并为此调集8000名政府官员和军官,之后扫盲成员扩大到2万人,主要是中学生。
政府还通过自助计划,采取国家投资和群众捐献相结合的办法,兴建了大批校舍,使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71—1972年,全国共新建学校348所,其中小学215所,初中101所,高中23所,中等技术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并注重培养本国技术人员。70年代中期,索马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将约11%的政府经常性预算投向教育,并继续开展全国性的扫盲运动,使国民识字率从独立前的2%提高到60%。全国学生人数从1969—1970学年的4.2156万人上升到1973—1974学年的23万多人。1970年,摩加迪沙大学改名为索马里国立大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大型综合性大学,70年代末每年招生约700人。政府还成立索马里国家艺术、科学和文学研究院(Somali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Sciences and Literature,简称SNAASL),负责编写索马里语词典和语法书,在推进文字拼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政府还建立一批培养专业人才的技术学院。为加强对成人教育的指导,政府建立全国成人教育中心,对农村地区的成人文盲进行扫盲教育。到1990年,索马里的小学发展到1200多所,普通初中与高中增加到180多所,技术职业学校达到30多所。
总体而言,巴雷统治时期,索马里的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1971年,索马里的小学入学率为7.87%,1972年为9.135%,1973年为12.27%,1977年为33.109%,1978年降为29.168%,1980年为27.951%,到1986年下降为14.109%。
8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国内日益壮大的反政府武装力量,政府的军费开支快速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逐渐降低。1990年,教育经费仅占政府经常性预算的1.5%,并且经费主要依靠外援。政府投入的减少导致大批教师流失,学校关闭,升学率下降。90年代初,国民的识字率仅为24%。
社会生活方面
历史上,索马里人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萨马勒系索马里人大部分从事游牧或半游牧生活;萨布系索马里人主要以定居生活为主,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南部的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流域。索马里自然条件差,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游牧生活是索马里人特别是北部民众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年牧民们为了寻找新的草地和水源要进行长途迁徙。他们以家乡的水井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牧民们牧养的主要有羊和骆驼,这两种牲畜对水资源的消耗较少,且具有很强的耐旱能力。骆驼是索马里人最重要的牲畜,为索马里人提供食物、衣服用料和运输服务。骆驼可以提供驼奶,骆驼皮可以用来制作鞋。羊为索马里人提供奶、肉和皮毛。索马里人放牧方式独特,对羊群和骆驼群实行分开放牧。羊群在水井周围活动,骆驼群远离羊群进行远距离迁徙,在不同的牧场和水井间往返。旱季时,索马里牧民一般会选择在家乡附近的水井旁生活,这些地方会形成一些小型集贸市场。
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住所是帐篷。帐篷构造简单,由可拆装的屋架和草席兽皮组成,便于安装、拆卸和搬迁。每迁徙一地,牧民们就将屋架搭成住所,在上面盖上草席或兽皮。在迁徙过程中,采用人工或者骆驼托运。半定居牧民和定居农民的住所是茅舍。茅舍大多数是圆柱状,屋顶呈圆锥形或圆形。屋内用一根或数根3米左右的柱子作支撑,屋顶用树枝和草帘铺成,在草帘上抹上一层黏土,墙壁用树枝和树皮编成,在抹上一层黏土。一般在朝阳方向开一扇小门,内部用草帘、树枝和兽皮制成的隔墙隔开,分成卧室和家务用房两间。
在索马里,衡量一个人财富最主要的依据是其拥有的骆驼的数量和质量。骆驼在索马里的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索马里人谈婚论嫁也以骆驼为媒介,男方通常送女方家庭一峰母骆驼作为聘礼,人们之间发生纠纷往往用骆驼进行赔偿。除此之外,索马里人互相见面除了问候家人之外,还问候骆驼。除了病人之外,其他人不得骑骆驼。南部定居居民和北方游牧民经常进行产品交换,他们从牧民那里购买货物,并出售产品给牧民。
传统社会中,游牧民处于社会分层的顶端,其次是定居农民。在牧民看来,定居农民没有好战精神,并且混杂着居住在朱巴河和谢贝利河流域的非索马里人的血统。游牧民还看不起从事狩猎、皮革金属加工和理发等行业的人。渔民是索马里人最看不起的职业。
随着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索马里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独立之初,索马里9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城镇化率不到10%。到20世纪80年代末,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在城市人口中,33%的人口从事工业生产,其余的从事商业、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等。1974年,索马里发生大旱,政府通过在农业区和渔业区安置受灾牧民的政策使大批的牧民定居,从事农业和渔业。但是在生活稳定后,妇女和孩子继续定居,很多男子又从新回归到原来的游牧生活。索马里仍然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度。
1969年,摩加迪沙的人口是50万,到巴雷政权倒台前的1990年,摩加迪沙的人口已经增长到200万。城镇普通居民的住房以平房为主,政府官员、富商和农场主则居住在高档住宅中,一些富人还居住在西式别墅中。但是,这一进程被内战打断,城市化进程出现逆转。为了逃避战乱,不少城市居民又回到农村。
独立前,索马里医疗水平低下,人们生病后多求助于民间偏方和民间医生,或者求助于巫医巫术。医疗水平低下造成索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低。1947—1962年,索马里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5%。独立之初,索马里医药卫生事业落后,全国仅有23所医院和卫生所,42名医生,其中只有2名索马里人。独立以后,索马里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给贫困者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索马里的人口增长率明显上升。1962年,索马里人口是220万,到1971年全国人口达450万,城镇区人口增长率达3.5﹪,农牧区达到2.2%。
索马里先后向苏联、意大利、埃及、英国和中国派遣大批学生学医。70年代,索马里国立大学设立医学院,在摩加迪沙和哈尔格萨创办两所中级卫生学校,培养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政府还利用自助的方式和外援,在基层建立了一些小型医院和卫生所,使以医护设施集中在摩加迪沙的情况有所改变。政府还在全国推行公费医疗,实施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等疾病的疫苗接种项目。到70年代后期,索马里医院和卫生所由建国时的23所增加到243所,医生由42人增长到198人,其中本国医生为118人。病床由独立时的3100多张增加到4482张。1972年,政府对医疗行业实行国有化政策,取缔私人医疗服务。70年代后期,随着索马里和西方国家关系好转,私人医疗服务开始逐渐恢复。巴雷政权倒台以前,索马里的霍乱等疾病得到很好控制。但是,索马里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主要来自外援,其发展不可避免受限。80年代以后,索马里国内开始陷入动荡和内战,医疗水平下降明显。
独立以来,索马里国民的出生预期寿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6年以后,受战乱的影响,出现下降。1960年,索马里人的预期寿命为36.9岁,1969年增加到40.571岁,1978年为44岁,1986年为46岁,1990年下降到45岁。1990年,索马里新生婴儿的预期寿命为45岁,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50岁,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5岁。新出生婴儿每千人死亡人数为119人,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09人,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5人。5岁以下儿童每千人死亡200人,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85人,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2人。
独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索马里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从1960年到1969年,索马里人口由275万增长到338万。1978年,索马里人口增长到541万,到1990年增长到739万。
但是,随着1991年巴雷政权的倒台,索马里陷入持续动乱,人道主义危机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降低,成为失败国家。